登革熱主要是通過伊蚊叮咬傳播,而防控登革熱傳播的常見方法是清除蚊蟲滋生地、使用殺蟲劑等。但在廣州市的峽石村卻用一種「以蚊治蚊」的生物防治技術,每周要放出逾30萬隻蚊,預防登革熱的傳播,並已持續了7年之久,至今全村未錄得1宗登革熱個案。
據廣州市疾控中心發布最新通報指,10月14日至10月20日期間,廣州市報告新增497宗登革熱個案,較上一周增加了60宗。截至周一(10月21日),廣州市有157個街鎮的相關區域正在開展登革熱疫情處置,存在傳播風險。
然而,在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峽石村,專業團隊卻通過每週放出三五十萬隻蚊子,來防控登革熱的傳播。據了解,該村實施「以蚊治蚊」的生物防治技術已有七年之久,總計放飛超1億隻蚊子,至今全村未發生一例登革熱病例。
據介紹,他們放飛的蚊子與普通蚊子不同,是感染了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白紋伊蚊,也叫「益蚊」或「絕育雄蚊」。而俗稱「花斑蚊」的白紋伊蚊是傳播登革熱、寨卡病毒病的元兇,而當被放出的雄蚊與野外的雌蚊進行交配後,雌蚊所產的卵將無法成功孵化,進而無法發育為成蚊,由於雄蚊不叮人、不吸血,因此可以通過長期投放益蚊,來大大降低白紋伊蚊種群密度,有效防控登革熱的傳播。
峽石村是目前廣州唯一一個持續開展「以蚊治蚊」生物技術防控登革熱的村,該項目早在2018年就已開展。根據長期監測顯示,村內白紋伊蚊的控制率常態化超過90%。有報導顯示,2018年10月,峽石村「以蚊治蚊」項目還吸引了美國、印度、泰國等多國專家學者組團前來調研。
記者:Ceci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