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在脊髓損傷治療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復旦大學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新一代腦脊接口技術,通過微創手術植入電極,使截癱患者重新獲得行走能力。
據復旦大學新聞網報道,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加福民團隊,聯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及華山醫院,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批植入式腦脊接口臨床概念驗證手術。該技術通過在患者大腦與脊髓間搭建「神經旁路」,繞過受損的神經傳導通路,使脊髓損傷患者實現自主控制下肢行走。
該技術的原理是通過在患者腦部特定區域微創植入電極,採集大腦發出的運動信號,這些信號如同大腦發出的「行動指令」,承載患者對下肢動作的意圖。隨後,藉助AI算法對信號進行深度解碼,將其轉化為特定頻率和強度的電刺激。這些電刺激通過植入脊髓相應區域的電極晶片,作用於受損脊髓下方的神經組織,激活下肢指令性活動。
首例患者林先生,34歲,來自廣東。兩年前,他不慎從近4米高的樓梯上跌落,導致胸椎椎體骨折併椎體脫位、腦出血,依靠輪椅生活。今年1月8日,他成為首例接受該手術的患者。術後第一天,林先生的右腿就出現了緩慢的屈曲;第49天,他可以在懸吊下獨立使用助步器行走,並激動地說,終於再次體會到走路的感覺。
復旦大學新聞網報道,截至3月3日,已有4名癱瘓者成功實施了手術,他們分別來自廣東、河北、山東及塞爾維亞。術後第一天,3位受試者都可以躺在床上自主抬左右腿。
加福民團隊採取的微創手術,將2個直徑約1毫米的電極芯片植入到運動腦區,腦部、脊髓的手術可以在4小時左右一次完成,手術效率較傳統方案顯著提高。此外,團隊還設計了一套輕量級AI算法模型,實現對大腦運動意圖實時解碼的突破。
復旦大學新聞網報道,團隊還在受試者身上發現了腦脊接口對神經重塑的作用。林先生在術後不到2周,就已表現出神經重塑效果。
復旦大學新聞網報道,加福民團隊計劃分階段推進臨床轉化,針對重症患者開發植入式系統,對輕症患者研發穿戴式設備,預計5至10年內實現技術普及,遠期目標構建自主知識產權體系,惠及全球2000萬患者。團隊還將面向全球招募患者。中國現存脊髓損傷患者人數約374萬,每年新增脊髓損傷患者約9萬。
記者:Cecila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