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定基因頻譜發現新線索
中科院:新冠起源於自然進化

鑑定基因頻譜發現新線索
 中科院:新冠起源於自然進化 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屢被質疑「製造」新亂冠病毒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西方有輿論質疑新冠病毒屬「人為製造」,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近日提出新溯源策略,通過鑒定新冠病毒基因突變的頻譜特徵,來推測新冠病毒的歷史宿主。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疫情暴發前積累的突變特徵,與野生蝙蝠細胞環境高度相符,也就是說新冠病毒的起源符合自然進化過程。

據《科技日報》報道,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錢文峰說,目前,研究發現與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最相近的是從菊頭蝠屬分離得到的蝙蝠病毒RaTG13,它的基因序列與新冠病毒的相似性為96.2%。

「蝙蝠病毒RaTG13與新冠病毒的進化分歧大約發生在50年前。根據進化分析,直到疫情暴發前,新冠病毒已經積累了500多個突變。」錢文峰表示,鑒於此,研究人員提出了利用新冠病毒這500多個突變的頻譜特徵推測新冠病毒歷史宿主的溯源策略。

研究人員首先確認了這一策略運用所需要滿足的前提假設。「我們需要確認三個前提假設:一是細胞環境在不同宿主之間存在差異,會在其攜帶的病毒基因組上產生宿主特異性的突變;二是病毒基因組的新生突變主要是由宿主細胞環境造成的;三是病毒在進化中積累的突變特徵主要是由新生突變決定的。」錢文峰說。

在建立了新溯源策略的理論基礎後,研究人員構建了非典病毒、中東呼吸綜合症病毒、新冠病毒,以及與其相關的16種冠狀病毒的進化樹。錢文峰指出,這些病毒都是其他研究人員以往從人、蝙蝠、駱駝、果子狸、穿山甲和刺猬等不同物種中分離得到並進行過測序的。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郇慶說,結果發現新冠病毒在疫情暴發前積累的突變特徵與野生蝙蝠(尤其是菊頭蝠)細胞環境高度相符。也就是說,新冠病毒的起源與自然過程相符,這為新冠病毒的自然起源提供了公開透明和實證性的數據支持。

報道指,研究為新冠病毒的自然起源提供了公開透明和實證性的數據支持。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綜合性英文學術期刊《The Innovation》。

 

編輯:YS CH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