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5735航班上的人們》惹議
採訪災難家屬是否悲痛侵擾?

《MU5735航班上的人們》惹議
 採訪災難家屬是否悲痛侵擾? 新婚僅一年的劉志宏為維繫感情,每月都會盡量搭家回家3次,沒想到搭上MU5735, 恐無法再與愛人再相見。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東航MU5735空難震撼14億人心靈,縱然搜救隊仍未放棄,機上123名及9名機組成員生還機率卻漸渺茫。內地新媒體《每日人物》近日發表題為《MU5735航班上的人們》文章,講述MU5735空難失蹤者們的故事。不過,由於文章聯絡上多名失蹤者家屬「告知噩耗」,惹來內地網民指責是「死亡敲門」、「侵擾悲痛」、「搏眼球」等等質疑,最終被迫刪文下架。

距事發不到24小時 從失蹤者微信「取材」

這篇文章經由《每日人物》微信公眾號發表,由同報系《人物》雜誌(官方人民日報社主辦)團隊,發稿距離事故發生還不到24小時。此前《人物》雜誌曾發表過題為《發哨子的人》的文章,披露武漢爆發肺炎疫情初期時,是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將病毒報告,分享予李文亮等「吹哨人」,文章亦遭刪文下架,但也讓外界更記得李文亮的名字。

《MU5735航班上的人們》一文中,講述了乘客劉志宏的故事。記者從劉志宏開設的微信公眾號「取材」,指剛新婚一年的他因為工作,被迫與太太分隔昆明、廣州兩地,為了維繫感情,每月都會盡量搭家回家3次,沒想到從此之後,已無法再與愛人再相見。文中採訪了劉志宏的同事徐強(化名),但未能聯繫上家屬。

這段篇幅引來網民質疑,主要因為劉志宏的事迹「是從他的公眾號文章上一寸寸挖出來的」,卻沒有出現任何家屬的情感反饋,劉志宏與妻子的微信公眾號不但被文章公開,二人幾經波折的愛情亦淪為看熱鬧者的窺探目標。

受訪對象未知消息 媒體應避免死亡敲門

新媒體傳媒人「肖一凉介」則提出文章有死亡敲門(Death Knock)的問題,舉例在講述某上市公司新任財務總監方芳的段落中,記者寫下「我們先後聯絡了她的學弟、老師,大家聽到她在飛機上的消息後,錯愕又難過」,肖一凉介直言此處出現「悲傷告知」失範問題,即如果受訪對象尚不知道遇難者身份,那麽記者就不採應訪「挖料」,而文中其他受訪者是否也是被記者告知親友「遇難」,就只有記者本人才知道。

肖一凉介還指,除事故救援進展外,記者以往往把報道精力放在挖掘和訪問典型人物上,如受害者本人以及遇難者親屬好友,但當中添加的細節描寫和情緒化的文字,很容易對受害者及其親屬造成二次傷害。比如文中提及因改簽避過一劫、但5名親友卻乘上MU5735的石女士,他們一行人本來是去廣州參加葬禮,「3月21日夜間,《人物》撥通了石女士的電話,她語氣克制,她告訴《人物》,自己情緒很悲痛,然後無力再多說。」

肖一凉介認為,文章主要啟用的是「二級信源」,即與遇難者不存在血緣關系的同事和朋友,同時不惜筆墨地書寫了一些能夠挑起大眾注意力的話題,比如職場奮鬥辛酸和追星經歷等,「這樣的報道都可能引起真正喪親家庭的不滿或痛苦,因為這些好友提供的信息和言論或許並非為其家庭所期望和承認的」。

失蹤者谷函宇妹妹受訪:我願意講述

與此相對的,官方《中國青年報》旗下的「冰點周刊」則於23日發題為《我願意講述:姐姐姐夫都在那架飛機上,還有1歲半的外甥女》,失蹤者谷函宇的妹妹明言:「我希望,媒體能夠真實報導我們家的情況……我也想讓姐姐一家三口能被社會看到」,反映失蹤者家屬在情緒可行的情況下,也會接受傳媒採訪。

無可否認,《MU5735航班上的人們》引起了一場公眾領域的討論,有意見提出「有時候,家屬沒有我們想像的脆弱,跟記者講出自己的故事,也是療傷的一種方法」,但記者編撰故事的方法需要相當謹慎。官方「健康時報」則引述中疾控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馬弘呼籲,媒體、自媒體不要貿然去採訪機上人員家屬,「心理救援不是從專業人員到位了才開始,而是應當從媒體報道就開始。」

編輯:YS CHAU

閱讀更多:

東航墜機:盤點近16年來 波音737-800飛機意外事故

出事前空管錄音曝光 接力呼叫為何沒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