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接受報章訪問時表示,23條立法愈快愈好,強調會優先處理23條立法。他又表示,若「假新聞」的問題「可控、不嚴重」,就不用立法手段規管。李家超又形容自己為「舵手」,要防範國家安全風險的暗湧會導致「反艇」。
李家超:任何立法工作必要考慮需要
李家超接受《星島日報》訪問時表示,23條立法愈快愈好,但如只考慮盡快完成任務而忽略某些潛在風險,會「對不住憲制責任,對不住香港和國家」。李家超說,23條立法要做深、做廣調研,不希望立法後才發現不足以應付,反覆修改,強調23條立法並非「交差」。他說,政府正審視不同國家及地區強化維護國安措施,根據香港實際情況立法,又說作為特區舵手,要警惕國安暗湧。
至於規管「假新聞」方面,李家超說,問題可控、不嚴重,認為若自我規律、行業操守令問題可控,希望不用立法手段處理。李家超指出,任何立法工作必要考慮需要,因香港是自由社會,如果不需要立法,最好不要立法,認為若自我規律、行業操守令問題可控,希望不用立法手段處理,形容「不會因為傷風咳,就當是癌症處理」。至於目前情況是否可控,李家超說若論優次,是優先處理23條。
稱要防範國家安全風險的暗湧導致「反艇」
李家超又形容,自己是「舵手」,要防範國家安全風險的暗湧會導致「反艇」,「作為這艘船的舵手,更加要所有船員都知道,這次我們要謹慎了,去這裏會大風大浪」。他又指,早前器官捐贈取消登記事件,反映「軟對抗」一直存在,需小心提防。
有關粉嶺高球場用地,李家超說,收回高球場建屋是上屆政府決定,當時經過充分及熱烈討論,情況如現在一樣,支持和反對非常接近,某程度上是重複著當時的辯論。他說,政府做決定要看對香港整體利益的利弊,城規會正考慮環評報告,當中要求規劃時須考慮建屋密度,應該按著法定程序做。
李家超表示,對本港經濟復蘇審慎樂觀,未來的經濟增長將依賴旅遊及消費帶動,又指海外投資及資產重回香港的反應超出預期,相信第三季的經濟數據會有更好表現。展望未來一年工作,李家超重申房屋仍是優先事項,會評估劏房問題及增加房屋供應,但需要有耐性,北部都會區等需時發展,可能要十年以時間本港才能有較充裕的房屋供應。
記者:Kit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