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早前宣布暫緩實施垃圾收費,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減廢以收費方式去做,社會反彈明顯,於民意清晰的情況下,作為負責任政府作出有關決定。他又認為訂垃圾收費的具體押後時間表,是不負責任做法,但他認為,社會對減廢分類回收的認知,在近幾個月已大幅增加。
謝展寰在港台節目表示,這個議題已討論20年,用指定袋推動垃圾收費是建基於民意基礎,由於過去一段時間,本港經歷許多事情,影響社會氣氛。他指,市面上很多調查都顯示,70至80%市民都反對措施,如果強行如期落實,可能造成很大的民意反彈,產生更多問題,因此當局於民意清晰的情況下,決定「停一停」,思考如何改良計劃才是最好。
謝展寰又表示,早前推行的先行先試計劃,證明會衍生很多問題,有最少2名清潔工親自向他表明,因擔心法律責任問題,加上工作量和工時大增,若政府真正落實垃圾收費,他們將考慮轉行。他又指,部份院舍反映,日常營運會有很多尿片、棉花及醫療廢物,即使落實垃圾收費,都未能減少垃圾量,
但謝展寰提到,過去幾個月,見到社會對減廢分類回收的認知大幅增加,多類物品的回收量增加40%,其中廚餘量增加一倍,因此計劃向市民派發指定袋,當作宣傳教育。他解釋說,屆時會向市民提供資料,教導和鼓勵他們一個月用20個垃圾袋,減少廢物,相信有指定袋實物參與的效果比起只做廣告宣傳好。他指出,由於垃圾過夜會臭,需要將廚餘分隔出來,放在家中兩日都無問題。
被問到政府一年多前才在公共屋邨加裝智能廚餘回收桶,以致回收網絡起步太慢,需否負上責任,謝展寰回應時強調,擴大「綠在區區」及增加流動收集點都是他上任後大力推動的工作,當局亦有意延長「綠在區區」每天3小時運作,屋邨廚餘回收桶會增加一倍,以及擴展至私人屋苑。
謝展寰又在商台節目表示,真正落實垃圾收費有兩項基本條件,包括要考慮民情,確保市民接受到,亦要讓大眾和前線清潔工容易執行,強調若訂出具體的押後時間表,反而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他又說,環保署正與食環署研究在合適的街市內設廚餘回收設施,方便附近的居民及食肆,但具體數量仍正商討。
記者:Kit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