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地震本港接逾萬宗報告
網民責怪天文台因錯重點?

惠東地震本港接逾萬宗報告
 網民責怪天文台因錯重點? 惠東地震本港接逾8千報告 網民責怪天文台因錯重點?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廣東惠東外海域凌晨發生4.1級地震,香港多個地區均有震感,更破紀錄有超逾萬市民向天文台報告。不過,同時亦有過百網民湧入天文台FB專頁,怪責天文台未發出「警報」,質疑要市民報告「才知」,引發議論連連。事實上,香港並非位於活躍地震帶,天文台亦設有8個地震站,處理系統能實時收集全球地震台網的地震波數據,至於被質疑遲發的「震感報告」,是為反映本港的「地震烈度」而設,天文台其實難以「預報」地震對本港的破壞力。

網民湧FB留頁:做咩唔發緊急警報

據報道,大部份市民留言稱,地震時間大約5秒至10秒左右,多數感到一、兩次震感,「好明顯咁搖左兩三下,第一次系震了1秒好輕微的,第二次系好明顯咁搖咗三下!」。有荃灣有居民則形容,該震感似乎是「企喺天橋上面,隔離有好多重型貨車經過咁」。而最多市民反映及關心的是:「做咩唔發緊急警報?」、「你唔好再遲啲?」

據天文台公布,截至今早(14日)8時,共有超過10000名市民向天文台報告,表示在凌晨二時半左右感到輕微震動,震動維持數秒。據初步分析,2022年3月14日(星期一)上午2時29分,中國東南部近岸發生一次 4.1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22.51度,東經115.04度附近,即香港之東北偏東約92公里。

天文台指出,初步分析顯示本港的地震烈度為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第IV(四)度,即懸掛的物件擺動。門、窗、碗碟發出響聲。而根據資料,麥加利地震烈度表是為「量化」地震對某一特定地點所受到的影響而設,並由地震時地面建築物受破壞的程度、地形地貌改變、「人的感覺」等宏觀現象來判定。

五度或以下有感地震 本港每年約2次

據天文台的「香港天文台網上有感地震報告系統的發展」指出,天文台早於1905年已開始記錄本港有感地震,直至 2016年3月共有178次強度不等的有感地震記錄,而自1979年香港短週期地震台網投入運作後起計,則錄得69次烈度在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五度或以下的有感地震,平均每年大約2次。

文章明言,香港有感地震的震中位置大部分都在香港境外, 而位於本港境內的地震共有7次:1983 年在米埔 (1 次), 1982 年 (2 次) 與 1995 年 (3 次) 在大嶼山以東海域,及 2014 年 (1 次) 在大欖涌水塘附近,這些境內地震引起的震動均屬輕微,烈度都在五度以下。

當香港發生有感地震,天文台都會接獲市民來電查詢及報告感覺到震動的時間、身處 地點、震感及觀察到的現象等資料。天文台會根據接獲的有感地震報告啟動程序,檢視及分析本地及海外的地震監測資料以確定引致香港有震感的地震,並根據市民報告的資料以訂定香港震感的烈度,再向公眾發佈「本地有感地震報告」。

天文台於震後12分鐘已發速報

對於本地有感地震和震級較大的全球地震,天文台會透過社交網絡和簡易資訊聚合向公眾發放地震速報,同時將地震速報透過手機短信和電子郵件提供予通信社、傳媒、有關的政策局和政府部門以及海外地震海嘯監測中心。此外,天文台亦通過政府新聞處向傳媒發出強地震報告和本地有感地震報告。

事實上,天文台於Twitter平台的「香港天文台地震速報M6.0+」,在凌晨的2時41分已發出地震速報,其後再發出的地震烈度為四度,亦代表未有造成破壞。

編輯:Sun

閱讀更多:

兩核電站未受惠東地震影響 香港輻射水平正常

宜蘭6.5級地震 港天文台接逾十震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