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辱》除了墮胎 別無選擇
你的死亡 是我的重生

《孕辱》除了墮胎 別無選擇
 你的死亡 是我的重生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圖片來源:(電影官方劇照)

一個社會的形成,與政府的統治、宗教的約束、傳統的價值觀息息相關、互相影響。有時候,一些傳統的習俗、宗教的教條的久存令人開始反思該行為是否人道及必要。具爭議性的問題至今也由各持份者爭持不下,例如涉及宗教信仰的「婚前性行為」;道德問題「墮胎」;以及人權問題「安樂死」等,雖大部分國家已定下法律禁止,但民間仍對這些其實沒有是與非的問題,爭議不斷。

早前看過一些紀錄片中描述中國紮腳、泰國長頸族的習俗,以如今看著極為不人道,卻奉行了多年,便是因為當時的風俗普遍認為三寸金蓮才是美;頸部可掛越多銅圈及首飾便是美,因此婦女為了嫁得更好,不惜承受身體極大劇痛去吸引理想的另一半。幸而如今社會越趨開放,不人道的傳統才開始慢慢被廢除。

 

圖片來源:(電影官方劇照)

國家政策如何造就人民的行為?

墮胎一直是備受爭議的道德問題,《孕辱》的背景也是一樣。《孕辱》改編至法國女作家埃爾諾(Annie Ernaux)的自傳小說《正發生》(Happening)。在60年代的法國嚴格禁止墮胎行為,所有人對未婚懷孕的少女都避之則吉;醫生也不敢偷偷幫少女墮胎,因為會收到強烈的懲罰,「未婚懷孕」四字令人聞風喪膽,若然有少女不幸未婚懷孕,那麼整個人生將會盡毀。

 

年輕人的狂熱衝動釀成大錯

正值17歲情竇初開年齡的安妮,是一名高材生,酷愛文學,也被視為進入頂尖大學的希望。有兩個知己好友,經常教導她們功課。當一切順利,只為準備大學入學試,迎接美好將來時,安妮卻與一名消防員男人發生一夜情後懷孕。她有三個月發現自己沒來月經,於是向醫生求救。醫生第一句便是問:「有沒有發生性行為?」安妮頓了一下,說:「沒有。」醫生知道但不說破,他表明強烈的態度:「我是不會幫你的。」安妮知道無法解決問題,於是尋求第二位醫生,這位醫生遇得太多這類懷孕少女,便開了一些藥給安娜服用,表面上是令胚胎發育不健全的藥,堅持吃會引致滑胎。安妮也在家中使用燒紅的鐵棍塞進下體,此行為極為痛苦。

圖片來源:(電影官方劇照)
 

遭受身邊親密的人離棄

安妮因為擔憂肚子裡不該出現的小生命而無心向學,成績有明顯的下降,知己都對她的行為感到奇怪。即使服用了滑胎藥,但安妮肚裡的生命竟日漸強壯,她不禁開始嘔吐。她找到第一位醫生,醫生說第二位醫生開的藥是強化胚胎的藥,反而令胎兒茁壯成長。安妮晴天霹靂,她強調自己不是不想要孩子,但不是現在,她絕不可能讓這個意外的孩子破壞她的人生,可見安妮墮胎之堅決,但她求救無門。她鼓起勇氣告訴身邊最親近的知己,知己立刻與她劃清界線;孩子的爸爸也選擇放棄安妮。社會封閉、不敢挑戰法律的風氣使得他們不得已要離棄這種未婚懷孕的女子,不然他們也會被其他人離棄。當時法國的墮胎禁令不只令意外懷孕的少女失去一切,甚至生命;還令其他身邊的人形成了另一種思想及行為方式。

圖片來源:(電影官方劇照)

堅決不要肚裏的孩子

堅決墮胎的信念令安妮沒有改變過,因為她深信這個孩子會令她失去一切,走投無路之下,她透過朋友找到非法墮胎場所。這個墮胎師聲稱是最衛生及最安全的,費用也很昂貴。安妮只得變賣自己書本等物換取400法郎。赤裸裸的一鏡到底的墮胎過程,極為考驗演員的演技,孕婦生產時的肚子不斷起伏、此起彼落,又要忍著強烈的痛楚不能大喊,否則會驚動鄰居報警。經歷過第一次劇烈墮胎,安妮以為終於迎來新人生。但現實的殘酷又豈會輕易放過她,孩子生命力之強大令安妮不得不進行第二次墮胎手術,甚至被墮胎師警告二次墮胎是極為危險,有可能傷及生命,安妮仍然毫不猶豫答應,在她心中,墮胎是大於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一直觀看電影時,以為最後安妮會死於墮胎。二次墮胎那天晚上,她肚子劇痛,只能躲進廁所把死嬰產下,還連著血淋淋的臍帶,一個與安妮交惡的同學幫忙剪斷臍帶,安妮失血過多被送進醫院。醫生把案件列為「流產」,如果有壞醫生寫成「墮胎」,安妮除了受到肉體上的痛苦,也會迎來牢獄之災。嬰兒的「流產」,卻象徵著安妮的「重生」。

「重生」後的安妮,在大學的入學試認真答題,意味如無意外,她將重回正常的「人生軌道」。

圖片來源:(電影官方劇照)

不能再被道德綑綁著現實

人性就是,越壓抑,就越要做。「性」是人類必要的慾望,在花樣年華的17歲,也是情竇初開的年紀,可能稍一不慎便會懷孕。但當刻的社會因為道德倫理問題,不准人墮胎,於是會引起更大的社會問題。懷孕少女感到無助;對社會的惡產生恐懼,她們知道眼前只有兩條路:「冒險墮胎重歸正常生活」或「誕下嬰兒成為媽媽」。一個人民的性格都是因國家的制度而起,往往社會問題的產生都是源於某些政策。安妮無法選擇,因為只有17歲的她有大好青春及夢想,有自己宏大的目標,她不甘自己一切就葬送於這個意外;加上知道自己發生一夜情的消防男友並無意負責任,更加堅定她墮胎的決心。在她眼前只有一條路:冒死墮胎,不管如何都不能要這個嬰兒。

如今,墮胎仍然被文明禁止,但科技發展可令人從預防開始杜絕未婚懷孕問題,例如打避孕針、戴避孕套等,但當時的社會沒有這些,懷孕後只能墮胎,就算生下來也要承受身邊人的異樣目光。無論是墮胎還是產下,都將影響人的一生。安妮犧牲了自己的孩子,迎來自己的新生命。故事簡單,記述了一個高中女生未婚懷孕卻不惜一切墮胎來保護自己前途的過程,大量手持鏡頭令場景更添張力,演員的情緒變化大,尤其是女主角安妮,大量鏡頭先拍她對未來的憧憬熱情、轉而是她對懷孕後的不安,備受考驗,她與其他演員也交出了一張亮眼的成績表。電影尺度極大,血淋淋的畫面彷彿在看紀錄片,法國有影片人觀看電影時暈倒;筆者看電影的時候也不時縮起身子、也聽到旁邊觀眾抽泣。現實卻比電影更加赤裸與殘忍,安妮受到的不僅是身體上的痛苦、更是來自身邊人冷眼、忙於撇清責任那種心理傷害。

在一個不人道的角度看,「墮胎」是不能接受的,但在安妮的處境裡,她獨自一人,沒有大學學歷,沒有伴侶,父母也不可能同意撫養的情況下若堅持把孩子生下來,只會多一人跟著受苦。墮胎反而可以免卻之後數十年的苦難。然而,年輕人衝動、頭腦發熱而鑄成大錯也不能成為脫罪的原因。但在這個情況下,「墮胎」與「產下嬰兒」相比,或許是一個較好的決定。看畢這部電影,應該專注於「墮胎」或「產下嬰兒」各自帶來的利與弊,而不是僅僅批評「墮胎」是一個不道德的行為。出現了一個問題,便要想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讓問題不斷發酵,甚至引發更多問題。

此片的真實、把觀眾帶入當年(現今)存在的具爭議性的問題下陷入困境的第一身主角中感受其遇到的壓力,扣人心弦,餘韻極強,並奪得了本屆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金獅獎。

如有興趣觀看此電影,可於戲院觀看,仍在上映中。

圖片來源:電影官方海報及劇照

作者:Kimmy Li

閱讀更多:

《可可西里》睇透人性兩面 巡山隊的善VS狩獵者的惡

網紅呃like「命懸2000呎」 一場高空浩劫的成長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