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發現:篩查兒童
腸道微生態 可及早辨識自閉症

中大研究發現:篩查兒童
 腸道微生態 可及早辨識自閉症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5日召開記者會,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比一般兒童發展遲緩,腸道細菌組成亦有分別,團隊相信可利用作篩查工具及早辨識患上自閉症的兒童。是全球首個同類發現,糞便基因測試或有助及早診治自閉症。

中大研究團隊收集128名3至6歲華人兒童的糞便樣本,當中一半是自閉症患者,團隊對比兩組兒童的糞便細菌基因,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發展與同齡兒童比較明顯落後,自閉症兒童6歲時,腸道微生態發展祗及一般兒童一至兩歲。

團隊亦發現,自閉症兒童腸道內有5種細菌是一般兒童腸道內較少見,其中一種是新發現的惡菌,會直接導致自閉症的徵狀。自閉症用傳統診斷方法一般要3歲才能確診,今次研究結果啟發團隊,透過識別這5種細菌用於自閉症檢查,靈敏度可達8成,可以糞便細菌檢測作為預測自閉症的非侵入性檢查工具。

團隊亦正研究透過調節腸道微生態治療自閉症,將再招募500至1000位、3至12歲兒童參與研究,希望能將這項自閉症篩查工具的靈敏度提昇至9成。自閉症屬先天性發展障礙,有研究估算全球已發展地區有約1%人患有自閉症,本港就有約7萬名自閉症兒童。研究團隊指,目前自閉症主要透過定期評估幼兒發展範疇和社交語言發展作診斷,由發現表徵到轉介確診和治療需要長時間,大多數自閉症兒童到3歲才確診,而糞便測試最早6個月大就可以做,今次研究結果有助彌補自閉症缺乏客觀篩查方法的不足,有助患者及早確診,亦可減輕醫療系統負擔和照顧者的壓力。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陳鳳英指,及早讓自閉症幼兒接受行為治療,並讓家長了解他們的特殊學習需要,他們越大機會融入社會和發揮潛能。

編輯:CY 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