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M+視覺文化博物館
亞洲當代視覺文化地標 正式開幕

西九M+視覺文化博物館
 亞洲當代視覺文化地標 正式開幕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醞釀15年、耗資逾72億港元打造、座落西九維港畔的西九M+視覺文化博物館,明天(12日)開放予公眾免費參觀。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接受採訪時,直言M+定位國際,將承擔新的使命——與世界頂尖博物館展開對話與合作,包括內地不少國家級、省級博物館;把內地、香港乃至亞洲的文化介紹給世界,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樑。這座嶄新的博物館,坐落於維港旁的西九文化區,被青蔥草木環繞,呈倒T字型,氣勢宏偉,猶如一本翻開的巨型書本,平放在這中西方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承接世界的目光。它和身旁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戲曲中心、自由空間大盒相呼應,共同構成新一代香港文化藝術空間。

全球最大的現代視覺文化博物館之一

M+大樓樓面總面積12.5萬平方米,擁有33個展廳,逾8000件藏品來自香港、內地、亞洲其他地區乃至全世界,規模比擬英國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以及法國巴黎龐畢度中心,成為全球最大的現代視覺文化博物館之一。馮程淑儀用「立足香港,面向世界」來形容M+的新定位。以開幕首展為例,觀眾仍能在香港展廳,看到香港流行文化、街景、建築特色,了解這座城市的變遷與獨特的視覺風格;但同時,1500多件展品來自世界各地,涉及逾770位藝術家、35個國家,其中不少為跨國作品,包括一項由英國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和中國廣東約300位村民共同創作的裝置《亞洲土地》。M+博物館近日宣佈,開幕一年內,不論是否香港居民都可免費入內。惟當下全球新冠疫情未消,博物館訪客量引人擔憂。對此,馮程淑儀表示,有信心M+對海內外遊客保持吸引力,但當前未與內地「通關」是一大挑戰,相信「通關」後,透過政府及媒體推介,會吸引大量內地遊客來訪。

工期一拖再拖

M+籌備整整15年,早在回歸初期,有意見認為香港缺乏大型新景點,為吸引更多遊客,建議特區政府打造全新文化區。新世紀初,政府擬定西九龍填海區作為文娛藝術用途,區內將興建綜合博物館。2006 年,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轄下的博物館小組建議,設立一個名為「M+」的文化機構,定位為20及21世紀視覺文化,展品包括視覺藝術、活動影像和流行文化,並強調「最多的跨界協作和最少的界別限制」,標誌著「四合一」的M+視覺文化博物館概念正式誕生。規劃完成後,M+的建設工程卻經歷一波三折。2014年,具體設計方案已近完成,但因立法會反對派議員頻繁「拉布」阻撓,導致工程款項未能如期批出,至2015年終於動工。其後幾年裡,又受到承建商财困、新冠疫情影響,工期一拖再拖,最終在今年初竣工,距離最早預計的2017年開幕已遲到4年時間。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M+開幕典禮

唐英年:暫時不會展出藝術家艾未未的作品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博物館開幕禮致辭時表示,博物館的使命是以專業、客觀和持平的態度,提供開放、包容和互相尊重的平台,展品代表藝術家不同時期的創作和歷程,不同人或會有不同體會和感受,期望大家聚焦作品本身,以開放態度看待作品。

西九董事局主席唐英年表示,博物館有藝術家艾未未的作品,但暫時不會展出他的中指圖作品,至於將來會否展出,唐英年表示,有關作品系列,有20至30幅圖片,他認為要整套展示才能看出當時藝術家是以甚麼心態創作。 唐英年又說,現時博物館仍對部份獲捐贈的藏品作進一步審視,但他強調,未有展出不代表違法,只是未完成相關檢視程序。 被問到西九文化區的財政壓力,唐英年指,M+博物館、故宮博物館,戲曲中心等都需要補貼,而區內的主要收入來源,特別是商業中心仍未落成,因此現時整體財政狀況嚴峻。

展示與詮釋20及21世紀視覺藝術

樓高18層、總面積65,000平方米的M+,每個角落盡是「打卡位」,色調多變的陶瓦外牆、匠心獨運的潛空間、景致遼闊的大台階,配以饒富本地色彩的設計和布局。M+博物館建築管理主管吳智偉說:「瑞士設計建築師團隊Herzog & de Meuron的設計如實反映隧道走線。他們劃出一個正方形空間,下方由斜向隧道貫穿,予人錯綜複雜的感覺;藝術品擺放於此,觀賞角度也有不同。」M+致力收藏、展示與詮釋20及21世紀視覺藝術、設計及建築、流動影像與香港視覺文化,藏品近8,000件。除了33個展廳,館內並設三間戲院、兩間商店、多間餐廳等,設計環環相扣,讓藝術融入生活。吳智偉說:「訪客可參加工作坊,參考藝術家的想法,創作小型作品,也可看一部關於藝術家生平的電影。」

M+逢星期二至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開放,星期五開放時間延長至晚上10時。藝術,觸手可及。

編輯:CY Lau

 

閱讀更多:

鄭志剛:重塑香港軟實力+創造香港「文化貨幣」

冀成立體育文化及旅遊局 霍啟剛:體育不只是「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