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流失非本地生升勢持續,教育局表示,在新冠疫情期間,本港國際學校部分非本地學生可能跟隨家人返回原居地生活,導致非本地學生流失率或較往常為高,由2018/19學年的30,345名非本地學生,減至2022/23學年的26,768人,共減少3577人。但本地生在5年間增加4005人,佔比由24.5%增至34.1%,使國際學校的整體學生人數保持平穩。
教育局回覆立法會議員的書面質詢時表示,留意到國際學校的本地生比例「稍有增加」,但認為非本地生仍近七成,遠多於本地學生,而隨著香港全面復常並積極引入更多外來投資及人才,預計國際學校將逐漸增加取錄非本地學生。
對於國際學校的本地生人數增加,直資學校議會主席陳狄安稱,流向國際學校的本地生未必全部來自直資校,認為公營學校包括資助學校均受到影響。他表示理解疫情期間外籍人士離開香港導致非本地生離開,令非本地生及本地生的比例失衡,但進一步加劇失衡,是國際學校有見非本地生人數不足、呈跌勢之際,仍取錄更多本地生,數字由2020/21學年起每年增長800至1000人。
陳狄安稱,既然比例已失衡,是否應暫停錄取更多本地生?才可令情况不再惡化,回復正常水平。因現時呈現的是國際學校整體數字,各校拉上補下,個別學校的非本地生及本地生比例失衡或更嚴重。
教育局指,正在就香港的中小學國際學校學位供應情況進行顧問研究,並會推算至2028/29學年的國際學校學位供應情況。教育局會配合去年《施政報告》「搶企業」、「搶人才」政策,繼續密切留意國際學校學位的供求,在考慮國際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也會顧及本地學校供求情況。
記者:Hong Chan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