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之戰的「入侵者」普京受盡千夫所指,指其為「滿足個人野心」而殘害兩國人民百姓,「發動戰爭就是不對!」這樣的論述充斥了整個輿論。誠然,單從國際時局的當下觀察,普京是「戰役」的攻擊方;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中,俄羅斯在地緣政治的「戰略」上,一直都是防守方。只要仔細研究冷戰後俄羅斯和北約的發展,應該不難理解。
普京成長的時代,經歷著前蘇聯解體的民族恥辱、前總統葉利欽被西方忽悠下進行「休克療法」弄至半死不活的經濟、西式民主選舉下之貪污舞弊和政客互相扯皮、以及國家內憂外患所造成的外敵持續干擾的困局。這和其父親佛拉迪米爾.斯皮里多諾維奇自小灌輸予他有關列寧格勒戰役和偉大的「衛國戰爭」中,蘇聯紅軍表現出來的勇氣和強大格格不入。在頂尖的列寧格勒國立大學修讀法律的普京,深信規範和秩序比任何意識形態都更實在,加入情報機構KGB後,他被訓練成完全忠於「國家安全」的特務。普京早期曾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工作過,這個只有1700萬人口的國家,有多達91000名國家安全特工和170000個線人,但對於剛升上少校的普京來說,這裡卻是最安全的地方。在他的價值觀中,令人恐懼的警察國家是沒有問題的,重要是當權者對國家的有效控制,這和西方高舉自由民主就有根本上的不同。
別以為這只是普京個人的一廂情願,在前總統葉利欽的年代,心灰意冷的俄羅斯民眾對於國家正採用的西方民主制度同樣感到厭倦,他們未必會贊成恢復前蘇聯的統治方式,但只有百分之七的選民支持當時的俄羅斯採用民主,他們更希望經濟改革及國家回復光榮,這種想法和渴望民族復興的廣大中國百姓是一致的。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發展歷史和國情,其人民也有自己的故事(Narrative),怎能一言蔽之,單以「民主自由」作為體系優劣之標準?可惜以這種西方中心思維思考的群眾,仍佔了主流的大多數。
筆者和大家一樣厭惡戰爭帶來的生靈塗炭,但觀乎人類歷史,有哪一場戰爭的發動方是沒有「正當理由」的?不管您是否同意,在普京和部分俄羅斯民眾的眼中,這關係到國家安全和民族存亡,是一場非打不可的「正義之戰」。
參考書目:《普丁正傳 – 新沙皇的崛起與統治》
- 陳家偉
- 葉利欽
- 書僮看世界
- 普京
- 普丁正傳新沙皇的崛起與統治
- 參考書目
- 北約
- 入侵者
- 俄烏戰爭
- Lorey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