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戰或「意外」爆發?

  • 俄烏危機
  • 前蘇聯
  • 書僮看世界
  • 核戰
  • 陳家偉
2 年前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全世界都在關注的有關俄烏之爭的問題是:久攻不下的俄羅斯會否在普京的個人意志下按下核按鈕,特別是在其下令把核威懾力量置於「特別戰鬥任務狀態」之後? 英國國防大臣華萊士認為普京此舉看來威脅意味較重,並不代表真的會發動核戰;美國哈佛大學的著名國際事務學者格雷厄姆 . 艾利森教授也提過「相互保證毀滅」(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指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在第一次核子攻擊就摧毀對方的核武庫並防止反擊,所以一個國家在決定消滅另一個國家的同時,也必然會消滅了自己。筆者亦認同普京不會隨便「選擇」核子攻擊,但從人類歷史看來,核戰很大可能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突然發生。

斯坦尼斯拉夫 . 彼得羅夫(Stanislac Petrov),一位名不經傳的前蘇聯國土防空部中校,在1983年駐防於莫斯科一個核攻擊預警基地。9月26日,彼得羅夫在蘇聯飛彈預警系統(OKO)中,看到顯示有五枚美國飛彈朝他們發射而來。這位中校接受過長期反覆訓練,知道自己此時的任務是通報上級「戰爭已開始」。彼得羅夫非常清楚,只要這個消息一傳達,蘇聯軍方只有一個回應:毫不猶豫報復,發射核彈頭反擊! 這樣做的話,蘇聯會遭到摧毀,但攻擊方美國也不能倖免。

在千鈞一髮必須做出決定之際,彼得羅夫判斷這是飛彈預警系統的錯誤警報。他的邏輯是:如果美國真的打算一舉摧毀蘇聯,必然會發射更強大的武力規模,美國也絕對清楚知道,只有五枚核彈這樣程度的攻擊是不可能消滅蘇聯且會招來報復。在權衡種種可能後,彼得羅夫認為系統出現誤報的機會更大而沒有作出通報。結果證實他是對的:偵測器把低層雲的反光誤讀為彈頭,美國根本沒有發動攻擊。

在太平盛世,國際關係和諧之時,彼得羅夫的確有絕對理由相信美國不會主動攻擊;但在戰雲密報人人神經兮兮的冷戰其間,作出這樣的判斷一點也不容易。彼得羅夫沒有因為阻止了世界毀滅而受到稱讚,反而遭到蘇聯軍方責難,他們在避重就輕地檢討預警系統的不準確後,就把責任都推到在危機期間「沒有如實報道」的彼得羅夫身上。

這個歷史事件帶給我們的訊息是:「核子攻擊和世界文明能否存續?」這樣的重大責任,看似由決策極為嚴密、有完整流程指導的國家機器,附以絕對理性又聰明絕頂的領導人來把關;然事實是,在整個執行流程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判斷已可成為關鍵因素。在今天國際間劍拔弩張之際,核戰危機或許離我們並不如想像中那麼遠。 

參考書藉:《The Irrational Ape》David Robert Grimes

 

陳家偉  - 2022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