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撞向我們的「灰犀牛」

  • 陳家偉
  • 第五波疫情
  • 災難
  • 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
  • 書僮看世界
  • 密西西比河大橋
  • 參考書目
  • 倒塌
  • Lorey讀好書
1 年前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密西西比河大橋

美國明尼蘇達州,一條每天有14萬人乘搭各種交通工具經過的密西西比河大橋,早在1990年就被驗出有「結構性缺憾」。2006年,大橋再被發現有裂縫和老化現象,一場災難就在眼前。然而,負責的當局官員沒有加緊搶修,即使眼見大橋岌岌可危,仍堅持拖到2020年才進行修補作業。結果,大橋在2007年8月1日下午6:05分倒塌,造成嚴重的傷亡。諷刺的是,災難發生後,新的大橋以驚人的速度完成,這個慘劇本來就可以輕易避免的。

「灰犀牛」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災難的發生沒有徵兆,所以無從防備;但絕大多數的災難就像密西西比河大橋的缺憾一樣明顯,但人們置之不理,而且不願適時採取應對措施加以防範。第五波疫情香港承受如此打擊,正是我們選擇對這可造成極大傷害的「灰犀牛」視而不見的結果,原因有四:

  1. 拒絕承認威脅:香港人在外國疫情大爆發時,仍活在自己能倖免於難的美好幻想,拒絕想像疫情將會在香港肆虐。為了繼續正常生活,我們都「假裝不知道危險的存在」。
  2. 官僚主義拖延決策:本來有能力改變結局的決策者 – 我們的政府處事得過且過,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誰也不想採取極端措施破壞市民的「美好生活」。
  3. 沉默證據的迷思:採取行動避免災難發生會因為「災難沒有發生」而看不到這行動的價值何在。如果政府為了防疫而採取封城之行動,並成功阻截了病毒進入。既然病毒沒有散播開來,災難就沒有發生,封城對經濟的打擊卻是實在的。政府又何必冒著必然的損失,去阻止「也許不會發生的災難」?
  4. 集體意識的責任攤分心理:民眾多有一種「總會有人解決事情」的心理,認為政府會採取適當行動、也有「出了事,也是共同承擔」的想法以致輕視灰犀牛的威脅,決定不作任何行動讓其「自然發生」。

往事已矣,我們無法阻止過去疏忽造成的重大損失,卻應學習由今天起,正視那些垂下頭、弓起背、左前啼一下一下刨著地準備衝撞過來的龐然大物。不妨看一下這張有關近十二個月,歐元兌一系列以美元計價主要商品比較的圖,您看到正在襲來的下一隻灰犀牛了嗎?

歐元兌一系列以美元計價的主要商品比較

   

參考書目:《灰犀牛 - 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

《灰犀牛 - 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

 

陳家偉  - 2022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