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以戰止戰」

  • Lorey讀好書
  • 俄烏戰爭
  • 和平
  • 書僮看世界
  • 陳家偉
  • 反思
  • 以戰止戰
1 年前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如果和平能帶來和平,歷史的發展軌跡應大有不同。

一戰後,《凡爾賽和約》本應是交戰雙方為了和平而協商的戰後安排,卻因為列強對德國的懲罰極度苛刻,成了二戰爆發的主因。最終,和平的嘗試結束了和平。二戰時,英國首相張伯倫以其「綏靖政策」而聞名:主張滿足希特勒的要求以避免戰爭,但納粹德國得寸進尺,直到邱吉爾告訴英國人不願承認的事實:「我們必需阻止希特勒!」作為一位好戰的領袖,邱吉爾相信戰爭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甚至在德國空襲期間,當所有內閣大臣躲到防空洞之時,邱吉爾依然不畏危險站在政府大樓樓頂觀戰。最後,是這名「好戰份子」終結了戰爭。

「以戰止戰」首先出自於中國兵書《司馬法.仁本》:「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意思是:發動入侵方如愛惜被入侵國人民之性命,發動戰爭並非一定是錯的,如果必須要用戰爭來終止戰爭,那戰爭也是可行的方法。一個國家就算幅員廣闊資源豐富,不加節制的窮兵黷武必招滅亡;如因為偏安一隅而忘記時刻為戰爭做好準備,國家也將大難臨頭。中國文字中,「武」字也有「止戈」(終止戰爭)之意。可見在古人的智慧中,並沒有完全排斥戰爭或武力,反而認為它是通往和平和政權穩定的其中一個手段。

俄烏之戰至今仍在進行,無數平民百姓的傷亡和流離失所令人悲痛。然部份民眾在譴責戰爭時,思維仍多跳不開「戰爭就是錯的」這種簡單情緒表述上。正如病毒肆虐之時,「反對和譴責」病毒並不會阻止其傳播,需要靠專家拆解病毒基因,研究應對之法方能有效抵抗。如未能對地緣政治和歷史有充份認識,沒能拆解當中牽涉的資源、意識形態、國際話語權等之爭奪現況,自然也看不清背後真正的大國博奕棋局。

受到俄烏戰爭的啟示,中國面對西方國家可能全面圍堵,以及未來的一切不確定局勢(特別是應對台灣問題上),國防力量還需要進一步增強。國家最近以「下餃子」的方式,大量建造先進的新型驅逐艦(包括055及054B)下水服役,以守護太平洋的安全。以「中國模式」的低成本優勢,海軍戰力將進一步拉近和先進國家的差距。在這個「誰拳頭大誰說了算」的世界,俄羅斯的遭遇告訴我們,與其抱持和平幻想,不如堅定地增強實力,擁有強大的戰略威懾,方能以戰止戰。

陳家偉  - 2022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