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爾核災場訪後感

  • 烏克蘭
  • 福島
  • 切爾諾貝爾
  • 核災
  • 核廢水
2 年前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最近當大家都對日本計劃把福島核廢水倒入海洋去,議論紛紛之際,烏克蘭的切爾諾貝爾核災35周年卻稍然而至。在1986年4月26日,蘇聯時代發生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核電廠外洩爆炸事件,該座核電廠由蘇聯在烏克蘭境內興建,是當時蘇聯發展核能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時也體現了冷戰殘酷的競賽。

因前蘇聯企圖掩蓋核爆事故,未做迅速善後,以致大量輻射物質外洩至鄰近多國,且核電廠周圍逾六萬平方公里土地受到污染,超過三百二十萬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輻射影響。與此同時,世人對於前蘇聯核能工業的透明度及安全措施,都提出了很大的質疑。即便時至今日,我們仍不清楚那次核爆的後遺症,例如對居民的影響有多深,因為始終沒有清楚的調查報導。

數年前我有機會親訪切爾諾貝爾地區,這個比日本廣島原爆幅射高出400倍的核災場,回港後一直沒有好好寫出當時的詳細見聞。借今年35週年,我回顧那一次兩日一夜的行程,又把親自拍下的照片重看一遍,百般感受,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相關故事。

根據專家分析,軸元素無論多與少,它一旦開始分裂,就無方法可以停止,要經過45億年,它的質量才會減少百分之50。因此,切爾諾貝爾出事的核反應堆要用石棺將它永久封閉,才能阻止幅射繼續擴散。可是,石棺到了需要更換的 時候,烏克蘭政府竟然說沒有經費,你對此怎不能揑一把冷汗呢?!

更令人揑一把冷汗的是,烏克蘭由於經濟陷入困境,早在15年前已把核廢墟開放供遊客參觀,但一定要有當地受訓過的導遊陪同,收費當然不便宜。我與烏克蘭友人談起這個黑色旅遊景點,他們不禁嘖嘖稱奇,並表示烏克蘭人是不會去的,只有外國人才肯冒著健康風險,花錢來滿足好奇心。

我問伴我而行的導遊,他經常要帶團出入切爾諾貝爾,不怕嗎?他說,怕又怎樣?不過,有關當局對導遊的出入次數也有限制。跟著,導遊拿出核輻射探測器,得意地告訴我,沿途他會用這個儀器監察,確保我們安全。但我感到奇怪,怎麼每到之處,核輻射指數都是很正常的?我開始懷疑這個監測器是否準確,又或是給人做了手腳?

導遊拿著輻射探測器,繼續帶領大家走到距離出事的核反應堆只有4公里的地方,驚喜的是有一群小狗出來迎接,牠們搖頭擺尾十分可愛。導遊警告不能觸摸小狗,牠們身上存在高輻射物質。奇怪的是,這些小狗就在這個核廢墟出生,與核共存。

更奇怪的是,有好幾位原居民,在核爆後被搬離家鄉,因負擔不起在外的生活費,又搬回祖屋來,就在核災場區域內。生活至今已有20年,都到了80多歲,仍然健康。而他們所養的家禽,一樣活潑,到處走動,而且竟還可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豈不叫我嘖嘖稱奇?!再放眼望向不遠處的寂靜廢墟,這樣的強烈對比,實在讓人有種十分奇妙的違和感。

可是,鄰國白俄羅斯最靠近切爾諾貝爾的戈梅利州(Gomel  Region),卻深受切爾諾貝爾核輻射的影響,即使下一代都出現了不少因輻射導致的畸型病例,癌症是他們致命殺手。看來,核幅射的致命影響,又是鐵一般的事實。

事實上,切爾諾貝爾核災難,不少歷史學家都認為這是做成蘇聯帝國瓦解的主要原因之一,前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也曾這樣說。站在核廢墟上,會令人聯想《紅樓夢》的大觀園由盛至衰,最後落得茫茫大地一片寂靜。無邊無際的荒涼之地,寂靜,孤獨,可怕。或許這才令我們領會到深深的悲痛與無奈。

從切爾諾貝爾到福島,讓我們看到當發覺有人為操作錯誤,便有萬劫不復的後果。有專家早已指出,核電廠意外對環境造成的輻射污染可以比核彈爆炸更會高出很多倍,因為一座核電廠內藏的放射性物質可以比世上所有核武器的放射性物質總量高出幾倍。因此,國際公民社會反核不是無緣無故的,亦不全出於單純的恐懼。就在切爾諾貝爾35週年之際,我們有了多少的反思?

張翠容 - 2021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