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王之死翻開殖民史:印度的經驗

  • 英女王
  • 英國
  • 聖雄甘地
  • 望遠鏡
  • 張翠容
  • 印度
1 年前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由於過去大英帝國殖民地眾多,所統治的人口幾乎佔全球三成,即使現在代表大英帝國餘暉的英聯邦,也有五十三個國家,其中十六國家仍以英國君主為元首,因此,當英女王逝世消息一出,牽動全球。在一片哀悼聲音中,曾受英國殖民之苦的國家,卻借機翻舊賬,警惕世人毋忘人類一頁殘酷的歷史。

事實上,英國在西方殖民歷史中只算是「後起之秀」。自從西班牙的哥倫布和萄葡牙的麥哲倫兩位探險家於十五、十六世紀先後踏中南美洲,歐洲開拓海路之勢愈見其雄心壯志,麥哲倫從中南美洲横渡太平洋向東進發,他雖然葬身於菲律賓群島,但歐洲隨即向東方擴張海路。

印度洋成為西到東之間的最重要海上通道。作為印度洋上沿岸中心的南亞次大陸,便成為歐洲爭奪的對象。當時在這次大陸上的印度諸土邦,逐漸被歐洲列強吞併,土邦的王公淪為列強傀儡。到了十九世紀,英國已從間接到直接地控制了幾乎整個印度,而其後印度也成為英國最重要和最大的殖民地。英國後來取下香港亦因為看中維多利亞海港,可成為印度通往中國的海上貿易重要港口。

在此不得不提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不過提到東印度公司,那就不得不談印度香料了。不知是否由於這股香料味道,令到每天只吃着淡然無味菜餚的英國人終於按捺不住,其實在十六世紀香料貿易已非常昌盛,英國早想分一杯羹,甚至壟斷之。因此女王伊利莎白一世接見英國人眼中環球航行大英雄的德瑞克,但西班牙人則視他為惡名昭彰的大海盜。

諷刺的是,這位德瑞克竟然打敗了西班牙船隊,為英國奪得海權入場券,女王旋即准許組織私營東印度公司,在亞洲如海盜般到處搜刮財富,首先勇奪印度香料貿易,跟着是印度茶葉,而且把手伸到中國去,引發後來的茶葉戰爭,甚至向中國清朝打起鴉片戰爭來。

英國東印度公司雖然是一個商業貿易企業,實際是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工具,依仗英國政府的軍事支援,趁着莫臥兒帝國的衰敗,強迫不平等合作,又在當地駐軍,搶奪行政權,變成印度的實際主宰者,向英國提供龐大的財富,直至一八五八年,英國政府直接接管印度,正式在當地展開長達一個世紀的殖民統治。

因此,今次英女王之死,印度人最為有感,評論也多,他們首先要求英國歸還女王皇冠上的鑽石,他們認為這是當年英國殖民者從印度掠奪而來的。印度年長一輩談到此無不咬牙切齒。

在印度,無論我走到那裏,都會看到印度獨立之父甘地那張在紡織的畫像。其實印度從古至今都是棉花生産大國,造就了手工紡織業逢勃。十七世紀末,印度控制了全球四分之一的紡織品貿易,英殖前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佔全球總收入達百分之二十七。當時英國從莫臥兒帝國進口最大的商品,便是棉布。

但當十九世紀中期英國殖民印度,英國本身正進行工業化,他們改為直接進口印度平價的棉花原材料,自己生産棉布,倒過來把英國高價的紡織品傾銷到印度去,令印度徹底從棉布出口國變成了進口國。換言之,當西方快速工業化之時,印度卻發生「去工業化」現象。

由於英國強行改變印度轉為英國廉價原料的來源地,印度便只能走向以農業為主的低階型經濟體,遂加劇貧窮人口。當時印度知識分子便經常諷刺英國說,英國人只許他們自己用機器,卻不許印度人用機器。

到英國在一九四七年撤出時,貧窮現象一直在激化,並繼承了英國殖民時代的「掠奪文化」,道德倫常受到破壞,大家瘋狂開發天然資源,貪腐現象更一發不可收拾。

印度人曾企圖擺脫作為殖民地的命運,拒絶成為殖民者的原料産地和其産品傾銷地,拒絶被剝削,遂有印度商人引入英國先進紡織機,生産精細加工的高端棉布,除滿足內部市場也對外輸出,孟買的紡織廠林立。英國人反攻,推出印度對英國進口紗線免徵關稅的法案,其後又對印度實行強政,讓印度人必須買他們的棉製産品,結果造成大量印度紡織工人失業,引發一場工人抗英大示威。

印度紡織業與英國的抗爭,持續了上百年。聖雄甘地號召印度人使用人手紡紗機,以印度的土布來對抗英國的洋布。印度的土製紡紗機可說是印度人的民族主義象徵。難怪甘地只有那麽一道纏腰土布,和一部簡單的紡紗機,便成了印度民族的圖騰。

在甘地的領導下,印度人勢要發動一場「土布運動」,這發生在一九二零年初,這是甘地一場知名不合作運動、非暴力抗爭,象徵着印度人民追求生産自救、走向自治,向殖民者的經濟掠奪說不。

因此,當我們今次聽到印度人對英女王之死有不同感覺,應該先了解他們所走過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