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獎的啟示

  • Lorey讀好書
  • 書僮看世界
  • 經濟衰退
  • 諾貝爾獎
  • 銀行
  • 陳家偉
1 年前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盅,由美國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以及兩名美國學者戴德蒙(Douglus Diamond)和迪布維格(Philip Dybvig)奪得。三位學者在其學術生涯,都致力研究銀行和金融危機的關係,並提出「最後貸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這個重要的經濟學概念。正值全球面對戰亂、能源危機及地緣政治風險下可能帶來的經濟衝擊,三位經濟學者於此時獲得殊榮,似乎對將來世界經濟走向,頗具象徵意義。

 

一個經濟體可以順利運作,一項因素至關重要,這也是經濟學家們絞盡腦汁想要去研究的問題:「信心」。當民眾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們會願意生產、消費,還有進行投資及借貸等,這個社會就充滿活力;相反,失去信心的民眾會拒絕消費和生產,經濟活動就會停滯不前。「信貸」的出現是一切繁榮的根本,簡單從個人的角度看,信貸可以讓我們預先獲得現在需要,但未有能力擁有的東西:由一台新型智能手機到一棟豪華別墅不等。以一套需要供上30年的房產來說,某人在決定買下的瞬間,等於承諾了未來30年進行勞動,而且他會盡一切辦法避免債務違約惹上麻煩。如果整個社會所有人都願意背下這筆債務,社會就提前得到了所有人的「勞動承諾」,發展自然獲得保障。

然而,像樓宇按揭信貸這樣的契約得以成立,需仰賴精密的技術架構,銀行在當中的角色極為重要:一間大型銀行,存戶動輒又以數十萬計,也在處理成千上萬宗這樣的樓宇按揭合約,借出的貸款達到百億。這些款項絕大多數都來自戶存的存款,它們得以留在銀行,又有賴於所有存戶「信任」這間銀行的「現金提領兌付承諾」(即是需要領錢時總能領得到)。整個系統的網絡連結極為複雜,您能想像萬一香港任何一間大型銀行宣佈破產,整個金融體系會發生甚麼事嗎?這正正是一個世紀前,全球大蕭條發生後幾十年,經濟都難以回復的原因。

經濟有其週期,其興衰受到眾多因素影響,當民眾對未來經濟發展失去信心,衰退就不可避免會出現。但即使在衰退中,也可以盡量減低其對社會的破壞。方法是「避免銀行倒閉」,阻止觸發連鎖效應讓經濟崩潰「自我實現」。所以,當小型銀行出現危機,政府應盡一切努力拯救,以免造成骨牌效應波及大型銀行。救助銀行的動作,將向公眾釋出重要訊息:那就是整個系統的穩定性,在政府的擔保下仍然安全。只要民眾不湧進銀行擠兌,銀行將繼續存在,經濟活動可以持續,民眾的對未來的信心也不至完全流失。

這正是三位經濟學學者獲獎的原因。今天,經濟衰退似乎無可避免,而且很可能已在發生,但怎樣避免世界出現大蕭條式的長期衰退,這次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的決定,應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陳家偉  - 2022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