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到,要「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當中包括「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在護養老人方面,總書記說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同時要「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我十分認同。總書記所說的,不單是指內地,而是放諸香港皆準。
香港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已是不爭的事實。根據聯合國等組織的資料顯示,2022年,香港有20%以上人口為65歲以上,至2033年將有30%以上人口為65歲以上;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香港在2022年後會步入「超老齡化」社會。除了要優化本地安老服務規劃,大力提升安老院舍的服務質素,以至提倡居家安老等概念之外,港人移居大灣區養老也是大勢所趨。
近年的確越來越多長者移居大灣區,舉個例,根據社會福利署的統計,截至2022年9月30日,讓已移居廣東省的合資格香港長者領取高齡津貼的「廣東計劃」便有19,902人受惠。不過,這些津貼不足以應付所需,要讓香港長者在內地「病有所醫」,特區政府要從多方面推進跨境醫療服務,達致「優質醫療資源擴容」。
首先是擴大香港醫療券在內地的適用範圍。根據立法會「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事宜小組委員會」的文件(立法會CB(4)859/2022(02)號文件),目前香港長者只可在港大深圳醫院指定門診指定服務使用香港醫療券,即是若香港長者在其他省市或其他醫院接受治療,醫療券便得物無所用了。因此,特區政府應加緊與大灣區各省市溝通,以擴大香港醫療券在內地的適用範圍。
第二,很欣慰特區政府於2020年末推出「慢性病患者特別支援計劃」,讓患有慢性疾病的香港病人可於港大深圳醫院預約覆診。文件指截至今年9月,已有45,700人次接受診症服務,這是相當可觀的數字,反映覆診需要長期存在。我建議把計劃恆常化,讓移居內地的慢性病患者可繼續在內地覆診,這於穩定病者的心理健康也有好處。此外,若能把計劃擴展至其他大灣區醫院便更理想。
第三,病歷跟人走也很重要。目前,港大深圳醫院可以在取得病人的同意及授權下,透過「醫健通」(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跨境取讀病人的在港病歷,但是可供取讀的病歷範疇相當有限,而若病人前往內地其他醫院求診,院方便讀取不到這些資料了。因此,特區政府應與內地政府協調,讓病歷跟人走,讓病人求醫有更大保障。
最後,心水清的讀者大抵已發現,上述的跨境醫療服務其實只限港大深圳醫院提供,這是極不足夠的。一間醫院的容量及資源畢竟有限,特區政府應盡快與內地商討,把各項服務擴展至大灣區其他醫院,讓內地港人求醫更方便,也能吸引更多香港長者選擇在大灣區養老,長遠而言達致總書記所說「優質醫療資源擴容」的目標。
- 黎棟國
- 棟悉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