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勞工計劃的前世今生

  • 外勞
  • 勞工
1 年前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根據特區政府於2019年發表的《人力資源推算報告》,預計香港在2027年會有約十七萬人的人力短缺,加上疫後復常,經濟開始復甦,我們不意外地聽到各行各業都嚷著勞工短缺,例如旅遊業、基建業、飲食業、零售業,以至專線小巴司機等等,資方要求特區政府放寬輸入外勞,勞方則要求先保障本地就業。輸入外勞又成為熱門議題,行政長官李家超則打開口牌,說不同政策局正檢視各行業的人手情況,看來真的要從長計議。

個別行業缺乏勞工,不是新鮮事,例如安老院舍是長期缺乏護理員等前線人手,特區政府針對安老業界輸入護理員,後來計劃演變至不限於政府資助的院舍,並擴展至全港所有安老院舍。特區政府將於2023年第二季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簡化了申請程序,以期解決安老服務業人手嚴重短缺的問題。 

若再說遠一點,其實遠於港英年代,香港也曾有勞工短缺的問題,也曾在不同階段推出輸入外勞計劃。例如1985年5月,港英政府推出的計劃,輸入三千名技術員工、技工和管工;1990年5月推出輸入技術員、技工及管工的特別計劃,新限額為二千七百人;同期(1990年5月)另一計劃再輸入有經驗操作工,而且該計劃每年推行一次,首年限額一萬人。這些計劃均不包括當時為了興建新機場及機場有關工程計劃而特別輸入的勞工。

這些輸入勞工計劃的共同點是有行業針對性,是因應特別有需要的行業而輸入勞工,並且是有整體限額及行業配額的,反映政府是有能力因應個別行業情況推出應對措施。

1992年,港英政府推出「一般輸入勞工計劃」,進一步把輸入勞工計劃的整體人數定在二萬五千人的水平,而且不再針對個別行業設定配額,而是由局方在審批時,根據當時的勞工市場情況而定,以保持計劃的靈活性。

此外,當時計劃訂定輸入的勞工同樣受香港勞工法例保障,他們的工資必須達到該行業的工資中位數,否則當局不會批準。而資方在每輸入一名外勞,便須繳付每月四百元的徵費,共繳付兩年,以為培訓本地工人之用。輸入外地勞工,好處自然是增加了本地勞動市場的生產力,但是壞處也不是沒有,例如會衍生剝削、濫用、剋扣月薪等問題。

再後來於1996年,港英政府大幅收窄計劃,推出「補充勞工計劃」,讓確定未能聘請本地人手的僱主輸入屬技術員級別或以下的勞工。「補充勞工計劃」由勞工處作原則性審批,並徵詢勞工顧問委員會(勞顧會)意見作為三方審批平台,一直沿用至今。可是「補充勞工計劃」一直為人詬病審批時間過長,特別是勞顧會那邊拖延甚久,資方累積不少怨氣。

根據現行計劃,僱主若輸入外勞,是必須向對方提供香港住宿的地方,僱主可以扣除外勞月薪不多於百分之十或者實際開支的住宿費用。但實際情況是,若香港在同時期大量輸入外勞,是否有足夠的地方讓他們住宿?

針對這個問題,有商界提出即日來回的安排。因為今日香港與內地的來往交通非常方便,我們有多個陸路口岸,有港珠澳大橋,更有高鐵,即日來回並非不可行,這樣的話,僱主既不用考慮外勞的居住問題,也不會過度增加香港的房屋壓力 ,特區政府可積極考慮。

還有一點,特區政府需研究如何保障外勞的權益,杜絕剝削、濫用、剋扣月薪等問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保障本地勞工的優先就業,即使放寬個別行業輸入外勞,也應以不妨礙本地勞工就業為優先考慮,因此,特區政府宜先做好人力配置、本地勞工再培訓,提高工種入職條件,擴闊行業階梯,吸引年輕人入行等等,看來特區政府有大量工作要做。

黎棟國(立法會議員、新民黨常務副主席) - 2023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