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月初(8月4日),香港迎來疫情後復常的第一艘載有數千名訪港旅客的大型郵輪,本應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郵輪停泊啟德碼頭後卻發生大量旅客滯留碼頭的事件,輪候接駁交通工具超過個半小時,旅客怨聲載道。
事件迅速引起各界關注,並將矛頭指向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轄下的旅遊事務署。8月7日,旅遊事務專員會見記者,解釋啟德「塞滿遊客」已有預案,並安排了一條特別巴士線22R,並指該車班次能足以應付載客量,只是由於旅客需要使用信用咭支付車資,從而拖延了上車時間。
特區政府提出的這個答案,可以接受嗎?看來不是。普通常識告訴我們,旅客不是香港居民,一般身上沒有港幣零錢,也沒有香港通用的電子貨幣,例如八達通、支付寶等,又怎樣付巴士車資?另外,香港的巴士又不像日本巴士設有自動找續售票機,有關班次不延誤才怪。
到了8月8日,問題由旅遊事務署的層面提升到政務司副司長的層次。副司長主持跨局、跨部門特別會議,並「拍板」多開三條免費巴士線,又向到郵輪碼頭接客的士送贈50元石油氣券,問題才得到紓緩。
事實上,啟德遊輪碼頭啟用了十年,接駁交通問題多次出現,至今仍未妥善解決。翻查立法會FCR(2018-19)51編號文件,旅遊事務署在2018年向立法會人事編制委員會申請開設一個常設丙級政務官職位時指出,這職位的工作之一是負責「領導專業的郵輪事務小組監督碼頭營運商表現,並協調各政府部門工作,確保這項重要旅遊建設設施運作暢順(包括改善其交通配套)......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使啟德郵輪碼頭更富活力,繼續加強附近地區的交通配套云云。
在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特區政府撥款3300萬元予香港旅遊發展局擴充遊輪旅遊,好不容易才成功吸引一些大型郵輪訪港。而這次郵輪遊客的負面經驗,卻成為反面教材,在外國旅客心目中造成了負面的印象。我曾在不同國家乘坐郵輪遊遊,經驗是假如停泊地點離市區有一段路程,會有妥善的交通接駁安排。
回說這事件,官員透露問題之一是郵輪公司和碼頭營運商提供的資料不足、船公司沒有安排旅客分批落船等等。我認為這些說法恰恰反映旅遊事務署官員事前準備不足,表現遠遠不符開位文件的許諾,有失職之嫌。須知道郵輪不是突然到來,旅客數目和資料亦不是甚麼商業秘密。主事官員有責任了解清楚,並主動要求郵輪公司提供充足資料,協調各方有效安排旅客在落船後可暢順地乘車到市區,讓他們有良好正面的體驗。旅客使用郵輪碼頭是要付船舶港務費的,為甚麼不能妥善安排接駁交通?難道要旅客步行半小時到啟德地鐵站?這是好客之道嗎?
文體旅局和轄下旅遊事務署這次的表現辜負公眾期望,看來需深切檢討,制訂往後的預案,以結果為目標,好好履行職責,讓郵輪旅客有良好體驗。
- 啟德郵輪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