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有甚麼地方去?筆者不像部份香港人那麼富有,買張機票去大阪東京說走就走;可是待在香港嘛,幾十年來都玩過吃過,已沒甚麼地方想去。於是,這幾個月積極「了解國情」,頻頻北上深圳消費。士別三日,我才發現印象中那個不文明、陰陰沉沉、到處是爬手、有人會在關口搶錢的城市早已不在;取已代之是一個有活力、安全、先進又緊貼潮流的現代都市。看到別人這20年來拼命追趕,我們卻在原地踏步,不禁心生一問:誰動了香港人的乳酪?
深圳近年的物價上升不少,但整體來說仍遠低於香港:要說「窮遊」,三、五百塊錢去吃兩頓飯、唱個KTV再買伴手禮回港已經足夠;如果預算充裕,每人花一千多,足夠在各大商場餐廳不看價錢大吃特吃、再享用足浴採耳兼入住一晚檔次中上的酒店。除了壓倒性的性價比,深圳的服務業不論在店面裝潢與服務態度都讓人驚喜:大集團的餐飲在衛生水平上都頗講究,拿出來的碗筷除了不會沾上上手食客的食物殘渣(香港茶樓常見現象),部分還經高溫消毒,摸上去熱熱的讓人放心、服務員多屬年輕一族,有時候在整個店面都找不到一個中年員工,感覺他們都沒有自我優越感,頗能長時間規律工作又能保持服務水平,比香港年輕人刻苦耐勞得多。
深圳的競爭力主要來自於廉價的租金和員工薪酬:租金水平大概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一、基層店面員工的薪水大概每月4500-6000 ,也是香港的三分之一左右。由於競爭激烈,飲食和服務集團多採用制度化、流水作業式管理,服務流程上都有嚴格規定:例如客人進店和上菜時員工都要喊上口號、進餐後會詢問客人對菜品服務的滿意度、送上甜點或贈品作為Finishing Touch(畫龍點睛)等等。沒錯我確實不知道他們是否打從心底喜歡他的工作,但嚴格的制度化可以規範員工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服務水平。
從這幾個月的數字看來,內地人到港旅遊的消費力已大不如前,反之香港人北上消費金額有上升趨勢。理由非常簡單:深圳競爭優勢在部分領域下已超越香港,自然會吸收香港的消費力,直到我們可以提升並追回來為止。問題是,面對競爭我們在做甚麼?我想起20年前有本經典名著 -《誰動了我的乳酪》的故事中,兩個小矮人在一條迷宮中發現了大量乳酪,以為自此可過上安枕無憂的生活。怎料有一天乳酪突然不見了,他們隨了抱怨、恐懼、認為這不公平之外,甚麼也沒有做,一直等待「情況會自己好過來」、等待乳酪在哪天又會重新出現,結果深陷困境;反觀他們的好朋友,兩隻小老鼠則沒有太多內心戲、沒做過度分析、不會想了又想遲遲不行動,他們直接就跑出去重新尋找食物,很快就找到第二批乳酪。
上星期,我在深圳一個大型商場閑逛著。迎面突然來了兩個年輕人,其中一個手持一瓶噴劑,說著類似「我幫您擦一下鞋」之類的話,作勢要去為我的鞋子清潔。我婉拒了「好意」並問他們在做甚麼,言談間才知道他們在銷售一款聲稱可以有效潔白和除垢的清潔噴劑。見我沒有要給機會,年輕人禮貌地說了句「抱歉打擾」,就快速地轉移,向其他「穿白色鞋子」的途人繼續兜售。嗯,這種銷售方式或許是有點粗糙,但看到兩位年輕人背著沉甸甸的背包(估計裡面裝滿了產品),努力的在商場左穿右插,我想起了那兩隻簡單直接、勤勞又務實的小老鼠。
- 香港
- 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