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在立法會向文體旅局局長提出質詢,提到有國際巨星的2024世界巡迴演唱會的亞洲站落戶新加坡,沒選擇在香港演出。很可惜,局長回應說「主辦單位是否來港,屬商業決定」,意指特區政府鞭長莫及,這個答案官腔味濃。眾所周年,舉辦各類型國際盛事可以吸引旅客來港,帶旺旅遊、酒店以至零售等行業,能提振本地經濟,對香港整體經濟發展都是好事。然而,有指巨星來港卻步,原因之一是演出場地配套及吸引力不足,反映香港舉辦盛事的競爭力下降。
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後,港人消費習慣改變了,北上休閒消費潮火熱,本港的零售、餐飲等行業面臨挑戰,業界憂心忡忡,苦不堪言,正是需要集氣的時候;若官員不作為,間接讓行業雪上加霜。
政策方面,舉辦大型盛事需要看準形勢,有長遠的宏觀規劃和策略,特區政府必須盡快掌舵。最近,行政長官指派了財政司副司長統籌,計劃一站式爭取國際盛事落戶香港。負責文體旅遊的政策局當然責無旁貸,在「急驚風」的環境下,當局不應繼續做「慢郎中」,被動地等待天降盛事。環顧周邊國家和地區,疫後不停主動出擊,積極爭取主辦國際盛事,提升形象和經濟效益很成功,特區政府實在要快馬加鞭,制訂明確有效的盛事策略,主動接觸海外各類型盛事的主辦單位,積極溝通,提供各類誘因,大刀闊斧地爭取。
硬件方面,香港現存供舉辦大型演出的場館設施,是否足夠?是否符合國際標準?這是一條必答題。周邊國家和地區已建設很多現代化多功能場館,反觀香港,我們的大型室內演出場地說來說去仍然是香港體育館(紅館),外加戶外的中環海濱和西九文化區臨海休憩地則要「朝行晚拆」,舉辦活動的成本很高;此外,啟德郵輪碼頭天台花園沒有充分運用,啟德體育園則未駿工,計來計去,香港似乎沒有足夠的大型表演場地,特區政府應及早正視,哪些設施要翻新、升級轉型,哪些地方可興建大型場地,要對症下藥才可。
還有一點,香港有沒有足夠叫座力吸引國際巨星或盛事?香港號稱中西文化薈萃,而且是國際金融中心,過去舉辦國際盛事亦累積了相當經驗,理應有一定吸引力,能吸引世界級盛事的到來。因此,特區政府應該在過去的經驗上,推陳出新,優化硬件軟件各種配套,提升香港舉辦盛事的競爭力。
說到底,若官員繼續以「商業決定論」而不作為,我們冀盼的盛事多成泡影。期望財政司副司長能帶領麾下政策局,集思廣益,想出妙法,讓高質素的大型盛事在香港盡展光茫,以吸引四面八方旅客來港,既能締造巨額經濟效益,更讓香港配得上「盛事之都」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