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近日正全力審議《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工作繁重,截稿時,草案委員會已連續加開六天全日會議(3月8日至13日)。審議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西方傳媒廣泛報導,但是部分傳媒的報導立場或取材則非常偏頗,而且涉及不實信息,接近無中生有,描黑《草案》,詆譭香港 。
例如美國《彭博》(Bloomberg)在3月6日推出「HK says Telegram should be prohibited in Article 23 proposal」及「HK says Signal should be prohibited in Article 23 proposal」兩條標題,律政司司長林定國隨即在同日立法會聯席會議上澄清:「可斬釘截鐵地說絕無任何意圖禁制任何社交媒體」,特區政府亦發聲明讉責,指「錯誤報道產生誤解和恐慌」。《彭博》更新標題為「HK public’s views on Article 23 suggest Telegram ban」及「HK public’s views on Article 23 suggest Signal ban」。
另一個例子是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於3月12日刊登題為「Hongkongers to be jailed for keeping old newspapers」的文章,內容直指港人若收藏《蘋果日報》會被監禁。特區政府再發聲明讉責,指「報道極具誤導性,標題也完全錯誤」。
這些西方傳媒具世界性影響力,吹捧新聞自由為核心價值,以嚴謹、公正、公信力強的報導著稱。然而,正正就是這些西方傳媒,時有刊登針對中國和香港的不實報導,累積損害中國和香港的形象。別看輕這些不實新聞標題及報導,即使曇花一現也會構成傷害,可能影響股市樓市,也會影響西方社會對香港的觀感,甚至引起恐慌,後果可以很嚴重。正如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在3月6日立法會聯席會議指出,上述《彭博》標題一出,她便收到迪拜友人查詢,也收到有人說不讓子女來香港了。
傳媒被譽為社會的「第四權」(The Fourth Estate),本應以最嚴謹、專業、客觀、持平的態度作出報導,然而,當有傳媒機構受到政治因素影响而偏離這些黃金法則,屢屢作出不實、誤導、無中生有的報導,其公信力將大打折扣。
猶幸近期特區政府的反應相當快,能做到快速澄清及反駁,減低負面影響。事實上,在大是大非前,反駁必須「快、靚、正」。特區政府一向尊重傳媒的專業性,惟西方傳媒屢屢作出別有用心、損害香港的不實報導,讓人非常失望。期望特區政府繼續做好反駁工作之餘,也要加強與西方傳媒的溝通,務求使他們作出客觀、持平的報導。
- 黎棟國
- 西方傳媒
- 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
- 泰晤士報
- 彭博
- 23條立法
- 第四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