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部性收費」看垃圾徵費胎死腹中

  • 陳家偉
9 個 月前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眼見由2006年就開始研究的垃圾徵費計劃,在剛剛的5月底由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宣佈「在不設實施日期下暫緩推行」,消息一出,或者等於計劃無限期擱置、甚至胎死腹中,十分可惜。民眾之所以認為垃圾徵費計劃勞民傷財又無效,多半對於經濟學上的「外部性影響」概念沒有太多認識所致。

多數人在做任何行為時,都沒有為該行為付上「所有的代價」,並誤以為自己在該行為中所得到的享受,價值肯定大於帶來的成本。例如當我們決定開車時,是因為相比起乘搭公共交通工具,開車更能使我們獲益(舒適、方便和時間)。當我們計算出開車的成本可接受時 (包括油費、汽車的牌費、保險、隧道費等),就認為這是合理的選擇。不過,沒有考慮的成本或者高得多:今日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擠滿了汽車,特別在繁忙的時間的交通熱點上,這些汽車在破壞了無數人的幸福感。其中最嚴重的是車輛所造成的空氣污染,每年都造成了成千上萬的死亡,更別說交通事故和嘈音污染下破壞了人們的情緒健康與社交意欲。

幾乎任何的行為,只要涉及他人的參與,就會帶來「外部性成本」,只是多數人都會選擇忽略而已。簡單點說:今天你不梳頭、不洗澡、牙都不刷走到街上,這樣的行為看似是你的「自由」,但還是為社會帶來了一些成本,因為你的樣子影響了市容,噴出來的氣味會讓走過你身旁的人作嘔。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樣做,將不單單是個人的事,而是社會整體的幸福感會下降。由於早預料到這樣的問題,新加坡就是一個非常重視「外部性影響」的國家,她的法律給不少人過份嚴苛的印象:例如用完公廁不沖水可被罰新幣1000元、於公共場所唱含不雅內容的歌可被關3個月、在自己家中裸體如造成他人的騷擾也可被罰2000新幣和入獄3個月等。新加坡為了維持社會秩序和清潔,需控制個體的行為,遏阻這些行為所帶來的外部性成本 (破壞國家形象)。的確,讓市民在家裡都不能赤裸上身看似是侵犯了個人自由,但換來的是整潔、文明、有秩序的國家形象,這樣做值得嗎?

這和垃圾徵費又有何關係呢?今天當政府提到這條法例,多數人的反對意見,不外乎這條法律對「自己」所造成的不便。很多人甚至認為政府推行此計劃是因為經濟不好,需要巧立名目來增加收入。但實情是,垃圾處理不只關乎我們,而是整個社會的事。每丟棄一件不能分解的塑膠垃圾,其成本遠不止市民所需要付的大廈管理費、清潔姐姐薪水和堆填區工人的工資;最昂貴的成本是這些在10年、20年都不能分解的物質,將在環境中繼續殘留所造成的嚴重破壞。如果你們有看過那隻可憐的海龜鼻孔,因為被拔出一條長長的膠管而流血的畫面,應能明白這是棄置塑膠所造成的外部性影響。

政府現在需要做的,不是再用勸喻或懇求的方式,像哄小孩一般爭取市民的認同;而是把這個由棄置塑膠所產生的「外部性影響」公諸於世:我們正在面臨的,是氣候變暖所導致的電費變貴、是海洋生態的滅絕及子孫後代可能再沒有海產吃、是塑膠微粒將進入我們體內並引致患癌等攸關生死之大事。當所有人都認識到這些「真相」,都認識到萬一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時所產生的代價時,看看還有誰覺得不方便而拒絕「走塑」?綠色和平在2022年開展了重用杯借用計劃,單單在35間咖啡店,至今就借出了咖啡杯近9000次,等於為地球省下了9000 個塑膠杯,活動推行起來並不費力但成效甚大,值得政府推行。是時候讓市民知道,垃圾徵費不是為了收稅、也不是「為做而做」,而是展現政府參與推行有利環保政策之決心。當然,推行之前,官員還是把整個計劃的細節理順一次吧。畢竟總是被抓到漏洞,再高大上的東西都得不到市民支持的。

陳家偉  - 2024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