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9日),立法會就《2024年行車隧道(修訂)條例草案》進行二讀辯論。其中針對大欖隧道所設計的分時段收費模式備受關注。我認為分時段收費模式不僅回應了市民對降低隧道費用的訴求,更以科學數據為基礎,實現交通管理效率與民生需求的平衡。我認為特區政府提出的方案有其合理性與必要性,值得支持。
分時段收費作為交通管理的一項工具,早前已證明有效。特區政府此次提出「高峰時段較高、非繁忙時段較低」的模式,明顯參考了「三隧分流」的成功經驗。根據運輸署的交通模型分析,此方案能有效引導車流避開繁忙時段,提升路網整體效率。例如,方案建議繁忙時段的私家車收費降至45元,非繁忙時段更低至18元,此幅度較現行收費調低了22%至69%,預期分流屯門公路約5%的車流,期望能緩解該區長期的交通擠塞問題。
此外,特區政府在制定方案時,吸納了業界與議員的建議,考慮到北部都會區未來的發展需求。分時段收費不單是當前的務實選擇,更是長遠規劃下的必然之舉。
有議員提出「非繁忙時段免費」的修正案,表面上看似惠民,實際上存在顯著風險。運輸署的預測顯示,若採用此修正方案,大欖隧道將面臨嚴重擁堵,可能出現超過250米的車龍,並進一步加重汀九橋的交通負擔。同時,此修正案還會導致每年約2.7億港元的營運赤字,與財政可持續性原則背道而馳。
國際經驗告訴我們,免費道路往往帶來副作用。正如我在大會發言時引用澳洲的案例顯示,免費道路並未改善交通,反而成為車流瓶頸,增加出行時間成本。香港的屯門公路和吐露港公路便是前車之鑑,由於缺乏收費調節機制,長期飽受擠塞困擾。若大欖隧道實行免費模式,勢必重蹈覆轍,無法實現其「快速通道」的初衷。
當前,香港正面臨財政赤字壓力,公共資源的分配需要更審慎的考量。特區政府的分時段收費方案,預計每年可為庫房帶來約7億港元收入,有正面的財政影響,也能體現社會整體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