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個號稱「富裕的國際城市」,卻有著令人啼笑皆非的貧窮現象。2025年財政預算案一出,市民們紛紛「媽媽聲」,甚至有人戲稱這是「零分預算案」,需要重做。這不禁讓人感嘆:香港的財政預算案,怎麼就這麼難做好呢?或許是因為香港的貧窮問題太過複雜,以至於一刀切的政策根本無法滿足所有人。而如果政府只顧「保住自己個屁股」,亂Cut開支卻不Cut官員人工,市民不罵才怪。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香港的貧窮問題,看看這座富裕城市是如何讓窮人活得如此精彩的。
在研究貧窮問題時,我們常常聽到「絕對貧窮」和「相對貧窮」這兩個詞。絕對貧窮,顧名思義,就是窮到連飯都吃不起。根據2023年國際標準,絕對貧窮線是每日2.15美元(約18港元)。不過,這個數字在香港僅能買個菠蘿油,所以我們還是看看相對貧窮吧。香港以收入中位數的50%作為貧窮線,2022年一人家庭的貧窮線是5400港元,四人家庭是17600港元。聽起來這些人會生活得很糟糕,但事實並非如此,要是住屋由政府包辦了,這些家庭還是能保持基本的生活。在這裡,我們還得認識「收入貧窮」和「開支貧窮」兩個概念。
以香港的「夾心階層」為例:收入一般 (不算是「收入貧窮」),但同時又未低到可以申請綜援;他們同時面對巨大開支和沒有政府支援的困境,真正的「左一巴,右一巴」。這些人只能在高房價、高物價的夾縫中苦苦掙扎,活得像塊夾心餅(故得名)。諷刺的是,這些「隱形窮人」往往被官方數據忽略,成為政策制定者的「盲點」。
在香港,住房問題是貧窮的核心,也是最大的諷刺。很多人以為,住公屋就是窮人,租私樓就是有錢人。但現實告訴我們:「得公屋得天下」。數據顯示,收入最低的20%私樓租戶,平均月結餘是負數,而同等收入的公屋租戶卻能每月剩點錢,生活得相對滋潤。以同樣收入的兩個家庭比較:公屋家庭每月可支配收入,比私樓家庭多8700港元。以基層家庭每月才花一兩萬來算,這個差距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簡直是天壤之別。
諷刺的是,公屋的居住環境竟然比私樓市場的最低端(如劏房)還要好。公屋設施完善、管理到位,甚至還位於一線地段,與私樓混在一起,避免了西方國家公屋集中帶來的「貧民窟」效應。可以說,公屋是香港窮人的「天堂」,而那些不夠窮、無法申請公屋的「夾心階層」,卻只能在在那劣質又貴到地的「私樓地獄」中掙扎。
香港的貧富差距問題,也讓這個神奇的小都市成為富人的樂園,窮人的噩夢。根據數據,香港的堅尼系數長期保持在0.54,遠高於新加坡(0.4)、東京(0.33)和倫敦(0.36)。這意味著,香港的貧富差距堪比非洲和南美的發展中國家,而這座城市卻號稱是「全球最富裕的城市之一」。
香港的「代際彈性」(Intergenerational Elasticity)顯示,最貧窮的10%家庭的孩子較容易脫貧,但最富裕的10%家庭的孩子卻更可能保持高收入。這意味著,香港的教育體系雖然為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向上流動的機會,但普通人要進入富人階層卻比登天還難。換句話說,窮人可以脫貧,但富人永遠是富人。
人口老化是香港未來面臨的「銀髮災難」。2019年,香港男女平均壽命分別為82.2歲和88.1歲,預計未來50年將再上升約5年。這聽起來好像是好事,但別忘了,老年人的醫療需求是一般市民的4倍。這意味著,未來香港的醫療系統將面臨巨大壓力,而政府每年撥款四分之一預算用於醫療服務,這一比例還將進一步上升。更加糟糕的是,長者福利開支也將大幅增加。例如,「生果金」和「長者生活津貼」的開支預計到2041年將分別達到187億和495億港元。有政黨主張這些福利免審查發放,若然真的這樣,其他社會福利就只能被「陰乾」,進一步加劇社會不平等。到那時,每年納稅人每年單單負擔這筆開支的錢,就高達33207港元。你肯不肯給?反正我不肯。
隨著人口老化,政府將面對比現在更大的房屋、醫療、殮葬等福利開支,但「塊餅係得咁大」,甚至現在正在縮水,因為財赤每年是2-3000億。現在,香港轉營方向不明,官員根本沒有給市民有信心的未來規劃,他們自己可能也沒有信心。隨著財政儲備的耗盡,香港的社會福利體系將面臨崩潰的風險,這對未來的香港社會將是一場災難。看著這份2025年充滿樂觀的財政預算案,財爺不知哪來的信心,一副「包在我身上」的樣子,我可真笑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