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收費改革​ 需向市民講清講楚

3 星期前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特區政府於星期二(25日)公布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醫院管理局將於明年一月起實施新的收費架構,屆時急症室、住院、門診、病理檢驗、非緊急放射造影服務,以及藥物等項目的收費均有所調整。改革目標包括是透過調整收費引導市民善用醫療資源、減少浪費濫用,確保有限的醫療資源可精準投放到最有需要的病人身上。然而,是次收費改革能否扭轉「小病高資助、大病需自費」的結構性矛盾,關鍵在於能否同步推動醫療體系的深層次改革。

多年來,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長期承擔全港大部分的服務量,資助比率高達97.6%,遠高於新加坡的80%。根據醫管局2025年公立醫院服務需求高峰期重點數據顯示,3月9日單日的急症醫院首次求診人次高達4969,內科住院病床在午夜的住用率更高達104%,其中基督教聯合醫院住用率達111%。數據反映當前公營醫療系統面臨巨大壓力,公營醫療資源的過度消耗亦影響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

特區政府期望透過調整後的各項醫療服務收費,引導非急症患者轉而使用非急症服務,輕症患者更多使用基層醫療,減少急症室的濫用情況,減少各個範疇的醫療資源錯配。

事實上,當局近年已採取多項措施來完善醫療配套,包括擴大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網絡、推出「慢性病共同治理計劃」等。這些政策組合拳正在逐步緩解「大小病逼公立醫院」的結構性問題。值得注意的是,60萬名綜援及75歲以上的長生津受惠者仍可享有全額資助,以保障他們的基本醫療需求。

醫療改革一直是多年討論的焦點,在很多範疇也有改善或優化的空間,例如醫療保險領域。目前,自願醫保計劃的參保人數約為125萬人,佔全港人口的16.7%,尚未達到整體三成的比例。建議特區政府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例如新加坡的「保健儲蓄計劃」(Medisave),該計劃由政府設立機制,通過危疾醫療保險計劃(醫療保障計劃)為投保人提供有限的風險分擔。此外,澳洲的「國民保健徵收費」(Medicare Levy)則是針對沒有私營醫院保險且收入高於一定水平的人所徵收的稅項,旨在鼓勵人民購買私營醫院保險,並在可能的情況下使用私營系統,以減輕公共醫療保險系統的需求壓力。

醫療改革,道路阻且長,收費改革是關鍵一步。特區政府和醫管局均應更有耐心地、更清晰地向市民講清講楚,特別是如何能在上調收費的同時,維持對低收入家庭、需持續覆診的長者、長期病患者等弱勢社群的保障;避免社會累積怨氣。

黎棟國(立法會議員、新民黨常務副主席) - 2025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