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邁入老齡化社會。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65歲及以上長者的比例,預計將由2021年的20.5%上升至2046年的36.0%。隨著人口老化的加劇,本港的醫療系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醫療改革,其中包括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方案。同時,推動基層醫療也是近年的重點政策之一,旨在提升市民的整體健康水平。
基層醫療是一種分層級理念,旨在制定醫療發展方向及策略,內容涵蓋三個層面:第一層以預防為主,透過健康教育和諮詢,提升公眾對慢性疾病的認識及預防意識;第二層側重區域健康風險評估及篩查,及早識別和治療疾病;第三層則著重慢性疾病管理及社區復康服務,確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我欣喜本屆特區政府勇於擔當,致力改善公營醫療系統的現狀。特區政府於2019年設立首間地區康健中心,於2022年發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並逐步在全港各區建立康健中心及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成功達到「18區全覆蓋」的階段性目標。
然而,目前香港的醫療體系仍然「重治療、輕預防」,病人過度依賴公營醫院,壓力也因此日益加重。要改變這結構性問題並非易事,必須有賴醫療服務提供者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推動公眾對疾病預防及自我健康管理的認識,減輕專科和醫院的負擔。
地區層面的參與在分擔公營醫療系統壓力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由一群年輕醫生及專業人士成立的「全民健康協會」,正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很榮幸擔任該協會的顧問。協會於3月30日舉行了啟動禮暨健康服務體驗日,向市民提供一系列健康服務,包括心血管檢查、視力測試、聽力測試及中醫義診等,幫助市民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及時預防和管理早期慢性疾病。
展望未來,我期望「全民健康協會」能繼續配合特區政府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與不同機構及持份者,包括特區政府、專業人士及學術界緊密合作,加強資源整合,推動社區層面的全民健康工作,慢慢扭轉市民對公營醫療系統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