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內地城市如深圳、杭州、合肥在創新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有獨特優勢,若能積極借鑒這些城市經驗,必將為香港創科發展注入新動力。
深圳產學研協作體系給香港帶來重要啟示。作為「中國矽谷」,深圳已構建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全鏈條創新生態。「深圳模式」的核心即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孔雀計劃」已吸引超過七千名海外高端人才。南山科技園集聚華為、騰訊等五千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佔GDP 比重達 5.8%~6.5%。香港可借鑒此做法,建立類似「專項資金+孵化器+產業基金」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促進大學研究與產業需求對接。
杭州數字經濟發展同樣值得關注,作為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已超過26%。其成功關鍵在於「政府搭台、企業唱戲、平台賦能」模式。「一號工程」專項政策為阿里巴巴等企業提供稅收優惠、人才引進等全方位支持。「夢想小鎮」已成功孵化超過三千家互聯網創業企業形成完整創業生態鏈。香港可借鑒杭州經驗,進一步優化數字經濟政策環境,支持創新創業發展。
另一方面,合肥則展示了政府在推動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協同創新體系,合肥在科技創新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合肥高新區聚集科大訊飛、科大國盾等高科技企業,形成人工智慧、量子資訊、新型顯示等八大創新產業集群。尤其是在集成電路領域,合肥投入逾千億元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催生長鏡頭、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突破。
香港具備普通法體系、兩文三語多元化環境,以及成熟的金融基建等優勢,但經營成本高昂、本地市場有限,以及吸納創科專業人才吸引力不足,也成為其掣肘。借鑑內地城市經驗,香港可從三方面完善提升創科實力:一是完善產學研協作體系,仿效深圳模式設立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二是優化創新創業生態,借鑑杭州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三是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如與深圳共建河套區科技園,令香港科創企業更快速進入內地市場。
香港未來若能借助政策創新、區域合作以及吸收國際資源,便可成為創業者和科技企業理想基地。不僅是金融中心,也要成為以創新科技為核心國際舞臺,讓創科成為香港特色,讓經濟邁向新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