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螺旋還是韌性重生?

3 星期前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香港經濟近期負面消息頻傳,多位權威學者警告:當前困境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最壞情況下甚至可能陷入經濟死亡螺旋。樓市暴跌、企業倒閉潮、消費萎縮等問題交織,形成惡性循環。然而,在這片悲觀的預測中,香港是否仍有韌性突圍的可能?本文綜合多位經濟學者的分析,探討危機的根源、可能的演變路徑,以及普通市民的應對之策。

中大經濟學教授葉秀亮指出,香港樓市泡沫已經爆破,住宅價格最少需從高位下調一半,若計算市場「超調」,累計跌幅可高達60%至75%。由樓價下挫所帶來的通縮環境將迎來漫長調整期 (每年物價緩慢下跌3%),意味著經濟衰退可持續十年。如果失業率攀升至10%至11%,接近SARS時期的水準,消費力將進一步萎縮,拖累租金和樓價繼續下行。葉秀亮強調,銀行體系的穩定性至關重要。一旦銀行系統崩潰,樓價可能斷崖式下跌,遠超出預期跌幅。因此,他認為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確保金融體系穩健,否則經濟衰退可能從「陰乾式」惡化成「崩塌式」。

仲量聯行主席曾煥平則從政策反應和市場環境角度分析,認為香港政府的決策速度往往慢半拍,難以應對瞬息萬變的週邊局勢,例如特朗普重返白宮的可能性及其帶來的關稅戰風險。他預測,2024年香港樓價可能再跌10%以上,長遠復蘇需滿足三大條件:利率大幅回落、經濟基本面好轉,以及政策精准扶持。曾煥平亦提到聯繫匯率制度的維持是否沒有討論空間?港元與美元掛鉤,香港無法自主調整利率,使發展商長期承受高息借貸壓力,中小型房企尤其瀕臨崩潰。他亦建議放寬內地資金來港買樓限制,以提振市場,但也承認此舉可能涉及資本外流風險,未必符合國家政策方向。

吳明德教授的觀點則更為尖銳,他認為香港政府從未真正試圖「救市」,現有的放寬按揭和投資移民政策只是象徵性措施,無法扭轉樓價跌勢。真正的救市做法應是大幅減少土地供應,但政府反而加速興建公營房屋,未來十年供應量高達3000公頃,這明確顯示「樓價必須下跌」是政策方向。吳明德指出,香港過去的高房價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如今國家政策轉向「居者有其屋」,目標是讓基層市民安居,而非維持資產泡沫。因此,中原城市指數需跌至70至80點,政府才會認為樓價回歸「合理水準」。在此背景下,任何短期「小陽春」都只是出貨機會,而非市場真正回暖的信號。

儘管前景黯淡,但香港仍存在逆襲的可能。例如,近期寧德時代等大型IPO顯示香港的集資能力未完全喪失,只要金融市場再度活躍,便能帶動相關行業復蘇。此外,「兩餸飯經濟」的崛起是「市場能自然調整」的證明,部分餐廳轉型為平價速食,日售2000盒飯,展現強大的適應力。更宏觀地看,香港的命運並非完全自主,而是深受中美博弈影響。如果美國政策失誤,或全球資本重新審視亞洲市場,香港仍可能獲得意外機遇。此外,內地通縮壓力雖拖低香港物價,但也可能促使本地企業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面對經濟下行,普通市民應優先保持現金流穩定,減持高槓桿資產,並考慮職業轉型,例如投身跨境服務或零工經濟。消費方面,可善用兩餸飯、深圳購物等替代方案,減少生活成本。長遠而言,香港必須擺脫對地產金融的依賴,尋找新的增長引擎,否則難以擺脫「高成本、低活力」的困局。

香港經濟正處於轉捩點,既可能走向長期衰退,也可能在危機中找到新出路。學者們的分析揭示了一個核心現實:過往的繁榮模式已不可持續,無論是樓市的暴利,還是金融中心的絕對優勢,都在經歷深刻調整。然而,經濟終究是複雜系統,充滿變數。香港的韌性,或許不在於能否回到過去,而在於能否在變革中找到新的生存邏輯。

陳家偉  - 2025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