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車南下」政策將分階段在年底推行。近日有媒體報導,首階段粤車輛僅可停泊於港珠澳大橋人工島的自動化停車場,第二階段才開放入市區「自駕遊」,並設每日來港配額上限。相比之下,香港的「港車北上」政策自2023年7月實施以來,已批出逾14.4萬張許可證,反映跨境自駕需求旺盛。當我們歡迎「港車北上」時,推行「粵車南下」卻顯得步履蹣跚,甚至引發部分香港市民的擔憂,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十年前,粵港兩地政府已就「港車北上」與「粵車南下」達成共識。港珠澳大橋的通車更為這跨境交通願景奠定了基礎。從政策初衷看,雙向通行應該是對等的:既方便香港人到內地觀光、購物與經商,也便利內地居民來港旅遊與交流。十年過去,「港車北上」早已落地並取得顯著成效,反觀「粵車南下」,卻基於種種理由未有具體實施日期,而計劃開始初期更是橋頭停車場止步。
從數據看,「港車北上」的受歡迎程度有目共睹,運輸署批出了逾14.4萬張許可證,相當於每五至六輛合資格私家車中便有一輛可以過橋北上。每逢假日,內地橋頭口岸區更嚴重塞車,顯示北上自駕遊很受港人歡迎。
然而,對於「粵車南下」,本地輿論卻不時出現擔憂甚至排斥意見,認為內地司機不熟悉香港交通規則,引發交通事故機率高。值得反問的是,香港司機「北上」時,不是有同樣問題嗎?他們不一定熟悉內地的駕駛規則,而內地路網比香港更複雜,駕駛文化也有顯著不同。相信有不少香港司機曾因為不熟悉當地環境而違規,但內地政府並未因此設下過多規定,反而以較高包容度歡迎「港車北上」。相比之下,香港對「粵車南下」的抗拒,是否反映出一種對內地司機的不信任與偏見?
另一方面,有意見人認為香港的路面交通本已過於擁擠,難以容納更多外來車輛。但事實上,內地車輛初期僅被允許停泊於大橋人工島停車場,對市區交通並無任何影響。即使將來開放市區「自駕遊」,運輸署可以因時制宜,靈活設置每日配額上限,也能有效控制車流量,緩解交通壓力。歸根究底,關鍵在於香港社會能否拋開成見,下決心推展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