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一日千里。最近,在科技界有一流行新概念「元宇宙」(metaverse),隨著「臉書」(Facebook)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宣佈將把「臉書」改名為Meta,其目的就是要把企業全力轉向「元宇宙」的發展,引得思想界和文化界更多人,爭相研究隨著「元宇宙」帶來的後人類社會,那將是一個甚麼的世界?
92年早有概念 中文翻譯「超元域」
美國小說家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1992年寫成他的科幻小說代表作《雪崩》(Snow Crash),書中早已提出metaverse的概念,當時中文翻譯為「超元域」,描述的是脫胎於現實世界的一代互聯網人對兩個平行世界的感知和認識。
人類自遠古時代便對宇宙有無限的想像,並反映在哲學、文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上。至於現在因科技的突破,「元宇宙」橫空面世。根據《維基百科》對「元宇宙」的描述,它是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又獨立於現實世界的虛擬空間,乃是映射現實世界的在線虛擬世界,變得越來越真實的數碼虛擬世界。
元宇宙寫進招股書 成資本逐利新金蛋
在21世纪踏入第三個十年,由於5G/6G訊息技術的崛起,加上互聯網革命、人工智能革命等等,引發了信息科學、量子科學、數學和生命科學的互動,豐富了數碼經濟轉型模式。不久前社交遊戲平台「機器磚塊」Roblox作為首家公司,把「元宇宙」概念寫進招股書,而且成功在美國上市,首日市值即突破四百億美元,令到科技界和投資界有無限遐想 。資本逐利,面對數碼經濟創新和產業鏈這一新金蛋,資本家們必定磨拳擦掌。可是,這對人類社會是福是禍?
鼓勵人類探索真實宇宙的中國內地知名科幻說家劉慈欣表示 : 「人類的未來,要麼是走向星際文明,要麼就是常年沉迷在VR(AR)的虛擬世界中。如果人類在走向太空文明以前就實現了高度逼真的VR世界,這將是一場災難。」美國第一位功能性AR系統的開發者、科學家路易斯·羅森伯格(Louis Rosenberg),也對元宇宙的粉絲們提出了警告:元宇宙可能會改變我們所知道的現實結構。
人類與宇宙關係 天道為蒼生定規範
事實上,當我們仰望穹蒼,總會想到自己和宇宙的關係,並賦予宇宙特定的理念、價值和思想,這就成爲了「元宇宙」。在人類歷史長河裡,可看到「元宇宙」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換言之,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對宇宙都會有進一步的想像。
例如從中古世紀,宇宙透過文學、藝術和宗教被賦予不同的邏輯和意義,到現代世紀在不斷的科學探索中,宇宙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展現出不一樣的形態,再走至後現代以「非中心化」遊戲爲載體的虛擬世界,我們和宇宙又產生不同的連繫。
不過,我還是懷念宇宙的人文觀 、宗教觀。古老民族的萬物皆有靈觀念,代表光明的太陽成為古老宗教的心靈依靠。宇宙給擬人化,也為我們提供了道德價值的標準。無論東方或西方,古時不管是封建帝王還是臣民百姓,都比較信奉天道,認為行萬事要符合天意才可成功,因為人有千算,不如天道一算。因此,天道為蒼生定下了行為規範,要順天而為,不能逆天而行。
方濟各演譯:為別人生活乃自然定律
古人所指的順應時勢,並非不爭,而是能力所限不可與爭;時機未到不能與爭。凡事要順勢,天時、地利、人和俱齊,則萬事可興矣!這對現今的我們,也不無啟示。
那麼,宇宙的規律是甚麼?老子在《道德經》第七章的《天長地久》有這樣的描述:「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有趣的是,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年前在一次公開演講中,竟給《天長地久》給與現代語言的演譯,他說:「河流不會喝自己的水,樹不會吃自己的果子,太陽不會只照耀自己,花不會只將香味傳給自己,為別人生活,乃是自然的定律。」
古人愛觀天,或許由此悟出天道;可是,現在的科技反之令我們離天愈來愈遠,而且有可能最終困於自己所創造的虛擬「元宇宙」裏,更固步自封。
- 道德經
- 虛擬實境
- 萬物皆有靈
- 朱克伯格
- 望遠鏡
- 張翠容
- 劉慈欣
- 元宇宙
- 互聯網
- Metaverse
- M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