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27秒誕生一首新歌
華語歌選擇多未必是好事?

平均每27秒誕生一首新歌
 華語歌選擇多未必是好事? 平均每27秒誕生一首新歌 華語歌選擇多未必是好事?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華語流行樂壇近年發展興盛,兩岸三地新勢力歌手紛紛登場,內地網絡巨頭騰訊的音樂數據研究院日前就發布「華語數字音樂年度白皮書」,顯示去年發布的華語新歌數量達到了114.5萬,同比增長了53.1%,意味著平均每27秒就會誕生一首新歌。儘管新歌產量激增,但有內地傳媒提出華語歌「樂壇已死」的討論,到底是為甚麼?

流量、爆款推動 作品同質化現象嚴重

據北京青年報調查,隨著數碼音樂平台和抖音等短視頻平台發展,音樂需求量越來越大,創作上「短平快」現像愈發嚴重。報道引述業內人士透露,在專業音樂創作軟件幫助下,「公式化流水線作曲」可能幾分鐘便能成型,十幾分鐘出一首歌也不是個別例子。業內認同華語歌曲的生產力不斷增強,但另一方面在流量和爆款的推動下,作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甚至一味追求速度,不乏拼湊之作和流水線作品,甚至是「口水歌」的出現。

據白皮書顯示,音樂創作者規模也在不斷擴大,2021年增速遠超2020年同期,參與新歌創作的詞、曲創作者均突破10萬。然而,「選擇多了未必是好事。就像給你三雙鞋,你就會知道出門穿哪雙。但如果你擁有200雙鞋,可能也就挑不過來了。」作曲家楊青一語道出了「印象深刻歌曲不多」的原因。

易於傳唱成標準 節奏越簡單越好

除了選擇多之外,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好作品並沒有隨著歌曲總體數量的增加而同步增長,出現了大量的平庸,甚至是拼湊之作。「毫無疑問現在大家都在追求流量。」作曲家鄒航認為,為了在各大數字音樂平台和短視頻平台上能火,易於傳唱成為了一個重要標準,「現在有個趨勢是,歌曲盡可能不要太長,節奏越簡單越好,易於傳唱。歌曲短了之後,技術含量無疑也就下降了。」

實際上,創作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需要很多考量。鄒航認為,流行歌曲的結構並不復雜,是有其規律可循的,但是寫中文歌曲卻要考慮到文字的特殊性,「我們中文(普通話)有四聲,所以在寫歌的時候,音樂也要隨著音調進行調整。要處理好中文四聲的關系,又要考慮旋律的通順,甚至是整首歌曲的風格。這都需要花工夫去琢磨。」

抖音神曲成十大熱歌 業界憂劣幣驅良幣

業內普遍認為,隨著自媒體的興起,音樂創作一味追求短平快,伴奏稍微改一改,旋律稍微換一換就量產了。不僅如此,音樂創作的成本也在降低。鄒航解釋「反正網絡上傳都會壓縮,不需要追求太好的音質,所以可能這樣也可以蒙混過關。此外,有些平台缺乏專業的、標准化的要求和審核,導致粗制濫造的作品得以問世。」讓業內人士擔憂的不僅是粗制濫造的流水線,還有可能帶來「劣幣驅逐良幣」的事實。

「現在大環境如此,大家經不起流量的洗腦,洗多了大家可能也就記住了。你可能會花很長時間去打磨一個精品,在錄音等方面更考究,但是傳播度跟流量相比不一定是一個量級。」楊青明言音樂創作本質上算是「服務產業」,如果認准的是市場,那麼就要稍微放下藝術執念;如果更看重藝術質量,就不要在流量和物質上太在意。

據了解,去底第三屆騰訊音樂娛樂盛典TMEA頒布「年度華語十大熱歌」,歌單中有《雲與海》、《白月光與朱砂痣》、《浪子閒話》等抖音「神曲」,網易娛樂頻道隨即發起「如何看待短視頻流行歌霸佔華語樂壇」話題,引起985萬閱讀量, 2471次討論數,引起「華語樂壇已死」的熱議。

編輯:Sun

閱讀更多:

內地加強反壟斷 騰訊放棄音樂獨家版權

金曲獎致敬羅大佑 成就中文流行音樂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