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一世紀閃耀點點星光
回歸25周年傑出港人誌

四分一世紀閃耀點點星光
 回歸25周年傑出港人誌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今年是香港回歸25周年,在這四分之一世紀,香港各個領域都人才輩出,不少更蜚聲國際,奪得國際性的獎項,在所屬的領域上產生巨大的影響,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的香港傳奇。悅傳媒特此與讀者回顧「香港特區25周年傑出港人誌」,重溫他們成功屹立於世界的輝煌事蹟。

學術界:

「光纖之父」高錕

「光纖之父」高錕是殿堂級的物理學家及電機工程學家,在光纖、寬頻傳送等科技領域的貢獻成就非凡,其中他的光纖通訊研究,更成就了今日聯繫緊密的網上世界。高錕於1966年發表劃時代的光纖通訊研究論文,促使全球首個光纖通訊網絡於1977年面世,80年代他負責監督全球光纖網絡建設,成功以光纖聯繫世界,造就了現今通訊及互聯網發展。高錕更因此,在2009年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高錕1933年在上海出生,1949年的「逃港潮」時期舉家移居香港,入讀聖若瑟書院的中學四年級,1951年高中畢業後,因香港大學沒有電機工程學系,赴英國重讀高中伍利奇理工學院(現為格林威治大學),於1957年取得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電子工程理學學士學位,後於1965年,任職國際電話電報公司時取得倫敦大學學院電機工程學哲學博士學位。

高錕在1987年至1996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創立訊息工程學系、建築學系。2004年高錕被確診患上與父親一樣患上阿茲海默症(又稱腦退化症),並在2009年退休,之後經常在香港和美國兩地居住。高錕2018年9月23日於白普理寧養中心離世,享年84歲。

「數學泰斗」丘成桐

現年73歲的丘成桐是世界數學界泰鬥,被公認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丘成桐是首位華人獲得有「數學界諾貝爾獎」美譽的菲爾茲獎得主,他與其老師陳省身更是沃爾夫數學獎歷來僅有的兩位華裔得主。他的工作深刻變革,並極大擴展了偏微分方程在微分幾何中的作用,影響遍及拓撲學、代數幾何、表示理論、廣義相對論等眾多數學和物理領域。

丘成桐1949年在廣東汕頭出生,只有幾個月大時便移居香港生活並成長。他20歲提前完成中文大學數學系的學業,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世界級數學大師陳省身。1976年,年僅27歲的他證明世界級數學難題「卡拉比猜想」,一舉成名,開創了「幾何分析」這一嶄新的研究方向。1982年,他33歲,獲得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的華人數學家。

丘成桐更對推進中國數學科學不遺餘力,自1979年接受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邀請到訪中國後,幾乎每年都會在中國各地大學訪問數月,並發起以「丘成桐」命名的各類數學獎項及競賽,以作推廣。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他先後在香港的中文大學、北京的清華大學及浙江大學等校創立數學研究中心。在致力培養年輕數學家,他還多次對中國的科學發展諫言獻策,毫不留情批評中國學術界的腐敗現象。年屆73歲的丘成桐,繼續投入在培育數學人才上,顯示全職在北京清華任教。

「腫瘤學巨人」莫樹錦

莫樹錦是腫瘤學的權威,主攻肺癌,在其「妙手仁心」下挽救了不少病人的生命。他重點研究與肺癌有關的生物標記和分子標靶治療,是肺癌研究組的創辦人之一,領導多個重要的跨國臨床研究,奠定了肺癌個體化治療的基礎,扭轉了肺癌治療的方向。莫樹錦在2018年獲歐洲腫瘤學會(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簡稱ESMO)頒發「終身成就獎」(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表揚他於肺癌領域研究對全球帶來重大貢獻。這獎項是國際醫學界間給予癌症研究人員最高的榮譽和肯定之一,莫樹錦是首名獲此獎項的華人。學會形容莫教授是「腫瘤學的一個傳奇」,是全球第一人將「個人化治療」的概念應用在晚期肺癌患者身上。

莫樹錦在2020年又獲國際著名腫瘤學多媒體資源平台OncLive選為2020年度「腫瘤學巨人」,表彰他研究與肺癌有關的生物標記和分子標靶治療,以及免疫治療,扭轉了肺癌治療的方向,訂定了全球肺癌治療的新準則。莫樹錦是首位來自歐美學府以外獲此殊榮的學者。

莫樹錦1960年在香港出生,1972年畢業於九龍塘學校(小學部),中學時曾為赤柱聖士提反書院寄宿生,由中一讀至1976年中四,其後到加拿大艾德蒙頓留學攻讀醫學,專長肺癌腫瘤研究,1984年於加拿大艾伯塔大學醫學系畢業,1989年於多倫多瑪嘉烈醫院取得腫瘤內科院士資格,後於多倫多士嘉堡市私人執業。1996年7月從加拿大回流香港,1996年8月獲聘為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科助理教授。

莫樹錦於2009年發表IPASS研究(IRESSA Pan-Asia Study),此乃全球第一項研究證實帶有EGFR基因變異的肺癌病人接受標靶治療的效果較化療優勝,正式確立標靶治療為EGFR基因變異肺癌的一線治療方案。莫樹錦又於2014年證實標靶治療較傳統化療更有效治療ALK陽性肺癌的晚期肺癌患者。

基於莫樹錦肺癌研究的重大突破,現時確診晚期肺癌的病人,首先要接受基因測試,確定是否EGFR或ALK基因變異,才決定治療方案。如果是EGFR或ALK基因變異,第一線治療是標靶藥。醫生會針對不同的基因變異為病人度身訂造治療方案,選擇用藥,實踐「個人化治療」的概念,幫助肺癌患者活得更好和更長時間。

「星之子」陳易希

陳易希是本港著名的青年發明家,是香港首位星之子,2006年於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中學五年級畢業後,被香港科技大學破格取錄。陳易希早年因在美國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中獲獎,因此小行星20780以他的名字命名,他也因此而獲得「星之子」的稱號。

陳易希1989年在本港出生,早年在新界屯門大興花園長大,父親是車房噴漆工人,而母親任職室內設計師。陳易希曾就讀台山商會學校(2000年畢業),後入讀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2004年,陳易希遠赴美國參加發明比賽,憑智能家居監察用的小型三輪機械車「智能保安機械人」,獲得第55屆美國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物理學二等獎。2005年,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特地把一顆編號為20780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為眾位獲得命名小行星的香港人中年紀最小的一位,成為了「星之子」。

2006年,陳易希獲得香港科技大學破格取錄入讀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學士課程,於中學五年級畢業後可以免修兩年預科(中六及中七)課程而直接升讀大學。陳易希畢業後投身創科界,2011年陳易希與朋友合資開辦科技公司,開發手機應用程式,主打開發智能手機的應用程式及客戶管理系統。近年陳易希有創辦了科創公司Bull.B Tech,並開發全港首個具備加密貨幣錢包功能的通訊程式TALK+,最近又推出一個全新的NFT交易平台「Only and 1」,希望讓香港本土藝術家及創意工作者更方便地發行NFT。

文化及藝術界:

「史力加之父」許誠毅

作為荷李活殿堂級電腦動畫師與導演的許誠毅,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他因《史力加》系列動畫電影的成功,而獲「史力加之父」之美譽。在2007年與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一起被美國國家影院業主協會(NATO)所舉辦的「ShoWest電影市場展」選為年度風雲動畫導演。他也曾在倫敦動畫節、日本Niccograph及法國Imgina電影展「最佳動畫短片」獎等。

許誠毅來自單身家庭,母親獨立養大自己和弟妹三人,與六、七十年代香港草根家庭一樣,需要穿膠花幫補家計。求學時考了兩次會考也未能升讀預科,幸被理工學院(理大前身)的平面設計課程取錄了。畢業後許誠毅加入香港的工作室擔任動畫製作人,在香港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他覺得有需要進一步充實自己,拓寬視野,才可以有更大的成就,於是在1989年前往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雪萊頓技術學院修讀一個為期三個月的電腦動畫製作課程。

其後,許誠毅正式在美國起步開拓其動畫事業,初到美國的時候,也不是每一項設計他都喜歡的,但他知道要面對現實,靜待機會,苦捱幾年,終於得到賞識,獲邀參與《蟻哥正傳》、《慌失失奇兵》 、《穿靴子的貓》及《史力加》系列的電腦動畫影片製作,從此扶搖直上,成為行內炙手可熱的動畫師,而他一切的成就,就是源於有夢、以及熱誠和堅毅。

「亞洲首席女導演」許鞍華

許鞍華是香港以至亞洲的最佳女導演之一,曾是一九七、八十年代香港新浪潮電影製作人之一,她執導的電影不少都帶有一種「香港情」,喜愛描繪香港社會中底層小人物間的動人故事,甚至一些社會問題。她憑著出色的執導能力,縱橫各大電影頒獎禮及影展,是唯一一位六奪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的導演,同時三次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是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次數最多的四人之一。2017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更讓許鞍華成為奧斯卡評委會成員,許鞍華更在2020年獲得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授予的「終身成就金獅獎」,成為全球首位獲得該獎項的女導演。

許鞍華1947年在遼寧鞍山出生,父親是國民黨文書,母親是日本人。她幼年於澳門渡過,五歲時來港,小學就讀聖保祿學校(小學部),中學就讀聖保祿學校,後於香港中學會考英文科考試中取得A級成績。1972年香港大學畢業,主修英文及比較文學獲授碩士學位,然後於1972年至1974年間再到倫敦電影學校進修電影。

1975年許鞍華在回港前去過新加坡,幫同學做副導演,數月後返回香港為胡金銓辦公室等他開戲替他做副導演。1978年她轉任香港電台,拍攝紀錄片及短篇電視劇,其中《獅子山下》拍攝的十六米釐電影作品《來客》以1970年代末大量越南船民偷渡來港為題,描述十多歲的冒死流亡來港者的遭遇以及後來遭遇的挫敗、歧視、漠視以至剝削,成為日後許鞍華「越南三部曲」之首。

許鞍華其後主攻電影,執導的電影作品涉獵多種不同範疇,包括驚慄片、鬼片、文藝片、武俠片、紀錄片、半自傳、輕喜劇和歷史劇等,類型多變。更難得的是影片不隨俗又不離地,緊跟時代又不失自己的觀點和風格,人文視野及香港關懷貫徹始終,在香港影壇難得一見,造就了許鞍華成為本港少有的國際級大導。

「藝術家大導」王家衛

王家衛香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電影製作人,曾是奧斯卡金像獎華人評審,擅長獨特的光影美學,作品如同藝術一般,曾多次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與歐洲電影獎。王家衛曾4度角逐康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在1997年憑《春光乍洩》成為首個拿下康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華人導演。他亦擔任康城影展評審團主席並獲得多個國際電影主要獎項,包括凱撒電影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獎、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等。

王家衛1958年於上海出生,5歲時隨父母移民香港,後再隨父母移民美國。1976年畢業於格致書院中五年級,1980年在讀了香港理工學院美術設計系兩年後,便放棄繼續修讀,進入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導演訓練班,並任製作助理。其後,受到時任香港無線電視節目部經理的香港著名媒體人甘國亮的垂青,獲得大量戲劇創作機會。1981年她離開無綫,投身電影圈任編劇。1980年代王家衛共寫過13個電影劇本,憑《最後勝利》獲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1988年,鄧光榮資助王家衛開拍他的第一部電影《旺角卡門》,他啟用了當時剛剛在電影界嶄露頭角的劉德華、張學友和張曼玉出任主角,這部電影上映後獲得成功,亦是「王氏風格」作品的一個起點,奠定了他之後華麗的電影之旅。

王家衛導演的戲大多是沒有預先的劇本,只在拍攝當日才會給演員台詞,這令演員在觀看影片成品之前也不會知道戲的內容。王家衛的電影,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喜用緩慢的節奏,配以適當的音樂,帶出電影的氣氛,其攝影手法亦非常獨特,傾向通過光影與語言寓意表現而非明顯對抗化。王家衛的創作往往來自一念,一個念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他曾說過,每部電影拍攝的首日,等同與夢中人的第一次約會,至於場景與道具就成了訂情信物。借物寓情、託物寓志,王家衛對舊物故人總是念念不忘、血肉相連,他要物件都有故事,都在參演,成為主角投射感情的中介。

「桃姐」葉德嫻

人稱「Deanie姐」的葉德嫻,是著名女歌手和演員,縱橫娛樂圈多年。葉德嫻善於演繹小人物角色,多年來獲獎無數。葉德嫻2011年憑藉《桃姐》獲得第68屆威尼斯影展、第48屆金馬獎、第6屆亞洲電影大獎及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等九座影后獎項,其中她是首名獲封威尼斯影后的香港人。此外,她還獲得三次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和兩次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

葉德嫻1947年在本港出生,她出道之初以唱歌為主,1969年葉德嫻獲邀在方逸華籌備兼主持的無綫電視音樂節目《可樂晚唱》中亮相,從此正式加入樂壇,並以翻唱英語歌為主。同年,她經鑽石唱片推出首張唱片(迷你專輯)《Deanie Ip》,翻唱流行的國語時代曲。葉德嫻於1970年代末亮相麗的電視由邵音音主持的綜合節目《孖Q》,幕後人員認為她有演戲的潛質,於是安排她拍攝了數齣電視劇,令她展開了自己的演員生涯。

葉德嫻戲路廣闊,曾演新浪潮電影、都市喜劇和庶民悲劇,並擅長塑造母親、各類低下階層的婦女形象,如妓女、主婦等,其中成名作是《忌廉溝鮮奶》的妓女芸姐,為她摘下第19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1985年,她與劉德華合作演出《法外情》,飾演一個處境坎坷的廟街妓女和母親,好評如潮,兩人更成為了「母子檔」,後來演出了《與龍共舞》、《絕代雙驕》、《桃姐》等多部電影。葉德嫻沒受過正統的戲劇訓練,但能靠觀摩不同類型的電影學習演戲,被形容為屬於「發射性」演員的表表者,一直以來她用心演繹角色,對自己要求極高。

體育界

「乒乓孖寶」李靜、高禮澤

被譽為「乒乓孖寶」的李靜與高禮澤,是本港退役乒乓球手,現時均在本港乒乓球代表隊擔任教練。「乒乓孖寶」職業生涯中獲得多個國際性獎項,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在2004年雅典奧運打入乒乓球男雙決賽,雖然不敵國家隊組合馬琳和陳玘,但仍為本港奪得了銀牌,是香港歷年來的第二面奧運會獎牌。在2006年多哈亞運會中,李靜及高禮澤,在乒乓球男雙中,先後擊敗中國的王皓及馬龍,以及在決賽擊敗馬琳及陳玘報回雅典奧運的一戰之仇,為香港取得金牌。

高禮澤籍貫廣東省南海市南莊鎮,使用左手直拍反貼打法,快攻結合弧圈打法。高禮澤原本是中國國家乒乓球隊隊員,1993年全國青年錦標賽取得男單亞軍,1996年全國錦標賽男團冠軍隊員,2000年退出後來港。而李靜籍貫廣東斗門,早1990年進入中國國家乒乓球隊,1992年全國錦標賽取得男單亞軍,因而獲選入國家一隊。後來教練曾根據李靜的身高着其改打橫拍,令他成為全中國唯一一名從直拍轉打橫拍選手。轉打橫拍後,李靜的成績轉差,1994年改回直拍。1997年,李靜以體能為理由退出國家隊,並於1999年轉到香港成為香港乒乓球選手。

二人退役後均加入港隊成為教練,為本港乒乓壇培養新血,高禮澤擔任香港青年隊男隊教練,李靜則擔任香港女子乒乓球代表隊主教練。其中在2021年,李靜於2020年東京奧運會以教練身份帶領蘇慧音、李皓晴、杜凱琹取得女子團體乒乓球銅牌,成為香港史上以運動員及教練身份皆取得奧運獎牌的第一人。

「牛下女車神」李慧詩

香港女子單車運動員李慧詩有「牛下女車神」之稱,是香港單車界的象徵式人物,曾於2012年倫敦運動女子單車凱林賽賽中贏得銅牌,為香港隊史上第三面於奧運會中贏得的獎牌的運動員,亦是繼李麗珊後第二位出生於香港而在奧運會中贏得獎牌的運動員。2013年世錦賽,李慧詩在500米計時賽贏得金牌,成為香港首位女子單車世界冠軍,繼黃金寶、郭灝霆和梁峻榮後,成為香港第四位獲取「彩虹戰衣」的運動員。2019年世錦賽,李慧詩先後在個人爭先賽及凱林賽贏得金牌,獲得她的第二及第三件彩虹戰衣。

李慧詩於牛頭角下邨長大,小學畢業於天主教柏德學校,自小便喜愛運動,中學就讀梁式芝書院,其出眾爆發力被體育教師發掘,於是獲挑選加入學校田徑隊,參加校際100米及400米賽跑。就讀中學三年級時,學校推薦她參加「明日之星」計劃,完成體能測試後,獲得香港單車聯會挑選參與運動員訓練,直到會考畢業後,於2004年決定展開職業生涯。單車領隊洪松蔭以「體格精奇」形容她。而由於李慧詩兒時在牛頭角下邨長大,因此獲得了「牛下女車神」的稱號。

「女飛魚」何詩蓓

「女飛魚」何詩蓓今年閃耀世界泳壇,在東奧奪得女子自由泳100米及200米亞軍,兩項賽事均以打破亞洲紀錄的成績摘銀,為香港遊泳隊造出參加奧運以來的最佳成績,亦助港隊在奧運賽事中奪得歷來最佳表現,何詩蓓也是本港首位奪得兩面奧運獎牌的運動員。

而何詩蓓在奧運後更愈戰愈勇,在國際游泳聯賽多場賽事不斷刷新短池亞洲紀錄,去年12月在短池世錦賽大爆發,在女子200米自以1分50秒31,以0.12秒打破瑞典名將施祖唐2017年所創的世績奪得冠軍,是香港泳壇第一個世界紀錄保持者兼世界冠軍。她再在100米自以破大會紀錄奪金,加上400米自的銅牌,何詩蓓共奪三面獎牌,成為賽事的最佳女泳手。

何詩蓓是一名混血兒,父親何熹達(Darach Haughey)是愛爾蘭人,母親梁慧鳳則為香港人,因父親姓氏「Haughey」首個發音與「何」相似,而「Siobhan Bernadette」的頭兩個英文字母又與「詩蓓」差不多,因而取名何詩蓓。何詩蓓一直就讀本地中小學,所以依然能書寫和閱讀中文字,也能操流利的粵語和普通話。何詩蓓自小出戰學界賽及各年齡組別的國際賽,

「少年劍神」張家朗

「少年劍神」張家朗近年戰績彪炳,其中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男子花劍決賽中,以15:11擊敗衛冕的意大利劍手加羅佐,奪得了港隊在奧運首面劍擊金牌,這也是自1996年李麗珊於亞特蘭大奧運奪得滑浪風帆金牌後,香港歷史上的第二枚奧運金牌。

張家朗在2022年更愈戰愈勇,一月在男子花劍世界盃巴黎站封王,成為首位在世界盃賽奪冠的香港代表。張家朗4月雖然在男子花劍世界盃貝爾格萊德站,不敵對手而八強止步,但世界排名升上世界第一,創職業生涯新高,亦創下香港劍壇新歷史,成為本港首名奪奧運金牌及世界排名一的「雙世一」劍手。

張家朗6月回到亞洲賽場更加無人能敵,在南韓舉行的亞洲劍擊錦標賽個人賽,擊敗一眾好手勇奪金牌。張家朗更入選《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亞洲精英(娛樂及體育界),為香港體壇創歷史。《福布斯》讚揚張家朗是自「風之后」李麗珊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奪冠後,第二個奪得奧運金牌的香港運動員,更指去年奧運期間,張家朗的神勇表現,吸引大批香港市民在商場駐足觀看商場大螢幕直播賽事。

記者:Kit

閱讀更多:

回首四分一世紀的香港發展 回歸25周年大事記:社會篇

回首四分一世紀的香港發展 回歸25周年大事記:體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