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檔案館身份證展覽
見「證」七十載變遷

歷史檔案館身份證展覽
 見「證」七十載變遷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香港正逐步更換新一代智能身份證,市民換證只需要十數分鐘,方便快捷,但有否想過舊時做證有多繁複?歷史檔案館今年年度展覽「言歸『證』傳」,就以香港身份證為主題,向大家介紹身份證七十載的演變。

由紙質到膠面、從電腦到智能,香港身份證從1949年面世後的改變見證着社會民生變遷和科技發展。最早期簽發的身份證以硬質紙張製造,除了持證人的姓名、性別、相片、身份證號碼之外,還載有其住址、工作地址、職業等資料。

自1960年起,香港引入膠面身份證,比較方便耐用。男士身份證以藍色圍邊,女士身份證則以紅色圍邊;因為青少年樣貌變化較快,也常在這段時期更改名字,所以兒童身份證毋須載有持證人的相片及名字。

第一代電腦身份證於1983年起啟用。當年為打擊偽造身份證的問題,政府推出了較難偽造的電腦身份證。當局採用三粒星(***)和一粒星(*)標記,表示持證人符合資格申領回港證。前者表示持證人為18歲或以上,後者表示持證人未滿18歲。

第二代電腦身份證有兩類,分為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和香港身份證,在1997年以後仍繼續使用。直至2003年起使用智能身份證,加入微型晶片儲存持證人指紋模板。2018年起逐步更換的新智能身份證,則更耐用和具備更強的防偽特徵。

展覽亦展出超過70件館藏,除了入境事務處借出的歷代身份證和製作身份證的用具之外,還包括與香港人事登記有關的照片,例如上世紀60年代市民拍攝身份證相片和流動登記隊出勤時的珍貴歷史照片,以及政府宣傳登記身份證的海報等展品。
 
「言歸『證』傳」展覽由8月23日起,逢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下午5時45分(公眾假期除外),在觀塘翠屏道十三號香港歷史檔案大樓二樓展覽廳展出,免費入場。

因應疫情,展覽廳會加強清潔,參觀者亦必須遵循香港歷史檔案大樓的防疫措施,包括在大樓期間必須一直佩戴口罩,以及進入大樓時接受體溫檢測和使用酒精搓手液,和使用手機掃描「安心出行」二維碼或另作登記。

 

編輯: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