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烏克蘭分裂「三世書」 解讀烏克蘭分裂「三世書」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烏克蘭分裂局勢似乎已無法挽回,這個與俄羅斯接壤的東歐國家,歷史上從來也擺脫不了沙俄、蘇聯,甚或現時的俄羅斯聯邦勢力影響。無論早已納入俄國掌控的克里米亞,還是最新獲普京承認獨立的頓涅茨克、盧甘斯克,都可說視為烏克蘭多年以來分裂高危地區。事實上,烏克蘭的分裂大勢並非近十年才見端倪,本文將以重點解釋烏克蘭分裂的「前世今生」。

烏克蘭

烏克蘭是歐洲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僅次於俄羅斯,歷史上曾是東斯拉夫民族(現今演變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三大主要民族。)的聚居地之一。烏俄的歷史淵源最早可追溯至9世紀,當時古代東斯拉夫人在現時的烏克蘭首都基輔建立基輔羅斯古國。基輔羅斯古國在13世紀衰落後,烏克蘭大多被其他勢力瓜分,至19世紀時,大部份歸屬於俄羅斯帝國(沙俄),其餘部分則為奧匈帝國領土。

烏克蘭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暫獨立,但其時社會主義已逐漸在俄羅斯強勢崛起。在1922年內戰後,烏克蘭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成為蘇聯創始加盟共和國之一。而在二戰結束後,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亦併入蘇維埃烏克蘭。不過在1932至33年,烏克蘭爆發大饑荒,導致估計200至700萬人死亡(近年主流學者均認為,這是蘇聯有計劃性針對烏克蘭族的種族滅絕)。

1954年,蘇聯以紀念烏克蘭和俄羅斯統一300週年紀念日的名義,將克里米亞由俄羅斯劃歸給烏克蘭(1992年5月5日克里米亞半島曾宣布獨立,後來在俄羅斯的調解下,決定成為烏克蘭的一個自治共和國),構成現今的烏克蘭版圖。

到1970年代後期,蘇聯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日漸崩壞,經濟水準與西方的差距日益拉大。更重要的是,1986年烏克蘭境內的切爾諾貝爾核電站事故,當時蘇聯官方企圖隱瞞事件,但被國外媒體和核輻機構揭露,加劇了各成員國對蘇維埃中央不滿,加速各地民族主義勢力抬頭。

不過,這段被蘇聯統治歷史,為不少烏克蘭人留下陰影。在蘇聯時代,烏克蘭是其一最受壓迫的成員國。蘇聯歷史上已知的政治犯中,接近40%是烏克蘭人。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政府發表的國家獨立宣言,正式宣布脫離蘇聯獨立,改國名為烏克蘭共和國,同年的12月25日蘇聯解體,更驗證了蘇聯在東歐及中亞地區的「合久必分」下場。

2004年烏克蘭總統選舉爭中,反對派領袖、銀行出身的前總理尤先科以52%得票率贏得選舉,但因為失敗的經濟政策導致通貨膨脹,減少稅收導致政府瀕臨破產,故此在六年後的2010年烏克蘭總統大選,親俄派前總理亞努科維奇得以上台,但他在俄羅斯壓力下,拒絕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當年引起反對派大規模示威,埋下烏克蘭國民分裂的導火線。

2013年11月,烏克蘭親歐盟運動使得分裂衝突升級,隔年即爆「烏克蘭革命」,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政府倒台,親西方勢力重新主導,卻隨即也引發克里米亞危機,克里米亞自治政府以公投方式投向俄羅斯。同時頓巴斯地區的頓涅茨克、盧甘斯克首府被親俄武裝分子攻佔,形成現今的分裂局面。

而俄羅斯總統普京日前發表全國電視講話時,不但承認烏克蘭東部兩個由親俄武裝控制地區獨立,更重要的是,他進一步強調烏克蘭是俄羅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言談中充滿其對俄烏「分久必合」的宏願。

《明斯克協議》

2014年頓巴斯戰爭爆發,烏克蘭、俄羅斯、德國和法國四國領導於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簽訂停火協議;烏方同意給予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兩州自治權,但須留在烏克蘭領土,同時要求撤離非法武裝團體。2022年前月,俄羅斯總统普京在宣布承認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兩區獨立後,直言明斯克協議已「不再存在」。

頓巴斯地區

頓巴斯是頓涅茨克盆地的簡稱,區域跨越烏克蘭的兩個州,分別是頓涅茨克州的中部、北部和盧甘斯克州南部。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後,頓巴斯成為烏克蘭的領土,但從歷史上來看,頓巴斯地區與俄羅斯有著更深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紐帶,以俄語為母語者亦佔當地人口多數,俄羅斯族人也約有40%。

其中頓涅茨克接壤俄羅斯羅斯托夫,相當於烏克蘭總面積的4.4%左右,烏克蘭國內有一半以上的煤炭、成品鋼、焦炭、生鐵和鋼材產量都來自該州;當地族群約57%烏克蘭族,約38%俄羅斯族,其餘為希臘人、白俄羅斯人、克里米亞韃靼人等,由於文代受俄羅斯相當大的影響,當地居民俄語使用率達75%。

原首府頓涅茨克市位於頓涅茨克地區的中心地帶,始建於1869年,被當時的領導者稱為「尤佐夫卡」,1924年以已故蘇聯領導人史大林的名字命名為「史大林諾」。1961年,更名為頓涅茨克。它是烏克蘭第五大城市,面積約358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超過90萬人,目前由分離主義「政府」控制。

盧甘斯克則是月烏克蘭最東州份,東、北、南均與俄羅斯接壤。當地著名鐵路機車車輛制造商的盧甘斯克機車制造廠,主要生產各種柴油機車、電力機車、動車組,以及鐵路重型機械設備,更曾經是蘇聯規模最大、產量最高的內燃機車制造工廠。當地人口不少源自蘇聯計劃年代,被安排到當地工作打工的俄羅斯「移民」。據報現今族群約57%烏克蘭族,約40%俄羅斯族,其餘為白俄羅斯人等,而居民俄語使用率更高達85%。

原首府盧甘斯克市位於盧甘斯克地區東南部,1795年成立工廠,直到1882年,發展為「伏羅希洛夫格勒」(蘇聯元帥名字),直到1958年更名為現在的名稱,有許多前蘇聯的監獄和拘留所,目前由分離主義「政府」控制。

克里米亞

克里米亞半島歷史上有很高戰略價值,因而過往政權、民族非常多元,包含希臘人、羅馬帝國、哥德人與拜占庭帝國等皆曾統治當地,反而與烏克蘭淵源不深。二戰後歸屬蘇聯,並一度被降格為州,隨後再被劃入烏克蘭管轄,一直引起島上居民不滿。及自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1992年5月5日克里米亞半島曾宣布獨立,後來在俄羅斯的調解下,決定成為烏克蘭的一個自治共和國;2014年公投宣布脫離烏克蘭,同年3月18日,克里米亞與俄羅斯簽署入俄條約。

島上族群以約60%俄羅斯人,約26%烏克蘭人,約14%克里米亞韃靼人。當地大多數人是使用俄語,甚至政府業務工作都主要使用俄語,而俄語為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官方語言,其次是烏克蘭語。另一種廣泛使用的語言是克里米亞韃靼語。人口普查提到,77%的克里米亞居民表示俄語為他們的母語,11.4%為克里米亞韃靼語,10.1%為烏克蘭語。

 

編輯:Sun

閱讀更多:

普京:明斯克協議已不存在 俄國會准境外動用武裝力量

普京承認烏東兩地區獨立 派兵進駐「維和」 多國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