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士佳音?
中大新技術 糞便測大腸癌

中年男士佳音?
 中大新技術 糞便測大腸癌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大腸癌是本港男性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主要由不良的生活習慣引致,尤其飲食方面。過往依靠大腸鏡作「侵入性檢查」,加上事前要清理大腸,降低病人檢測意願,而中文大學近日發表檢測大腸癌新突破,只需透過糞便細菌基因,就能檢測出大腸癌及瘜肉復發,兩項檢測靈敏度達到94%及90%,媲美大腸鏡檢查。

中大團隊指出,首創透過檢測糞便的細菌基因(M3)偵測大腸癌,M3技術不但可精準找出大腸癌及大腸瘜肉患者,讓他們及早接受大腸鏡治療;同時亦減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檢查(如大腸鏡)所產生的潛在風險,減低醫療系統的負荷。

是次團隊利用宏基因大數據,識別出一組共四種特定細菌基因(名為M3)。結果顯示,相關細菌基因(M3)識別大腸癌患者的靈敏度高達94%,可以媲美大腸鏡;而同屬非入侵性篩查工具的「大便隱血測試」,在偵測早期大腸癌和大腸瘜肉分別只有約50%和不足10%的靈敏度。

研究團隊進一步將技術擴展至偵測大腸瘜肉復發。他們跟進了200多名曾在5年內切除大腸瘜肉的人士,發現有瘜肉復發的患者的糞便樣本相關細菌基因(M3)水平較沒有復發的患者高。結果證實,利用M3偵測大腸瘜肉復發的靈敏度超過90%,解決了現時「大便隱血測試」未能有效偵測瘜肉復發的局限,能更精準找出需接受大腸鏡檢查的高危患者,減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檢查(如大腸鏡)所產生的潛在風險。

陳家亮教授解釋,細菌基因檢測只需要在家中採集糞便樣本,無需如大腸鏡般事先清理大腸,有望提升大眾對大腸癌篩查的接受程度。檢測人士可利用特定工具採集少量糞便樣本,並將之送回實驗室進行細菌基因測試。

據了解,目前大腸癌的檢查方法有兩大缺點,第一是大便隱血測試並不能準確偵測早期大腸癌,其靈敏度只有約50%,並有嚴重假陰性的漏洞;第二是大腸瘜肉患者有復發風險,但由於沒有方法預測瘜肉復發,因此患者需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不單令患者「聞鏡色變」,亦令大腸鏡檢查工作百上加斤,醫療系統不勝負荷。

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本港2010至2017年間的大腸癌患者中,第一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達96%,相對第四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不足10%。數字反映及早確診及接受治療,能大大提升大腸癌病人的存活率。事實上,大部份大腸癌都是由瘜肉演變而成,若能在瘜肉生長階段及早將之切除,更可防止演變成癌症。

 

編輯: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