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專家:福島核事故
放射性物質抵達北冰洋內部

日本專家:福島核事故
 放射性物質抵達北冰洋內部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主任研究員熊本雄一郎日前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因2011年福島核事故而流入海洋等的放射性物質銫134在約8年後首次抵達了北冰洋邊緣海的內部。有關研究結果已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

「只是勉強能够測出水平」

熊本雄一郎等人在事故後分析了北太平洋等處海水,在2019年10月從阿拉斯加半島以北、北緯73度附近的北冰洋採集的海水中測出,銫134(半衰期約2年)含量為每立方米0.07貝克勒爾。在2020年10月從北緯75度附近採集的海水中測出,含量為每立方米0.04貝克勒爾。另外,銫137也同樣流到了北冰洋內部,已向北冰洋的中心區域擴散。據推算,源於核事故的銫137(半衰期約30年)在兩處海水中的含量,分別為每立方米0.95貝克勒爾和0.87貝克勒爾。

熊本雄一郎表示:「源於核事故的放射性物質抵達北冰洋時為微量,只是勉強能够測出的水平。但為了掌握擴散狀況和防止不好的傳聞,有必要正確傳達各種信息。」據悉,迄今的分析已揭示,因事故而釋放到海洋和大氣中的部分銫在抵達美國西海岸後北上,沿阿拉斯加半島抵達白令海,部分銫通過北冰洋邊緣海楚科奇海抵達內部,2017年9月有其他研究人員在楚科奇海檢測出銫。

外界對於排放有不少擔憂

此前,東京電力公司計劃排放核污水,其中的氚也很有可能重複相同的路徑。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一個專家組11月15日抵達日本,對福島核廢水排放計劃的準備情況進行評估。儘管這些廢水已經過處理,但外界對於排放仍有不少擔憂,此前也引發多方包括中國、南韓等反對。

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和海嘯摧毀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冷卻系統,引發三個反應堆的堆芯熔毀。東京電力稱,福島第一核電站現已累積上百萬噸核廢水,裝於儲藏罐中,預計明年將達到容量上限。

編輯:Yu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