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
中大發現7種新致敏原

1 年前
破解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
 中大發現7種新致敏原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徐國榮(中)提醒市民,應盡量保持家居清潔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美國聲稱疑似中國「間諜氣球」竊取敏感資料,最近香港亦取得「美國的敏感資料」。說的是中大醫學院聯同深圳和泰國院校,為美國曱甴基因組測序和鑑定致敏原,已知13種曱甴致敏原外,發現7種新型致敏原及1個變異致敏原,研究在國際科學期刊《過敏症》(Allergy)發表。甚少人知道曱甴致敏,其實本地過敏患者45%對曱甴敏感,是第2常見致敏原因。

中大醫學院對美國曱甴進行研究,包括基因組測序和致敏原鑑定,破解全球最全面、香港常見的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醫學院兒科兒科學系教授梁廷勳指,會進行這次研究是因為香港人普遍都有過敏疾病,包括哮喘、濕疹或過敏性鼻炎(鼻敏感)等,而曱甴原來也會令人身體過敏。他指本地過敏患者中,原來曱甴佔致敏率達45%,僅次於塵蟎排第2常見。

或可直接用致敏原做過敏測試

他又引述個案稱,一名10歲男童以往3次吃蝦蟹後,短時間內全身長滿俗稱「風癩」的蕁麻疹,數天後才消退,但並無其他呼吸道敏感;過敏測試發現男童對蟹敏感,對曱甴和塵蟎也有過敏反應,其中對曱甴過敏反應最嚴重。「雖然社會對此認知在過去20年已提升,但始終缺乏曱甴致敏原完整資料,令診斷緩慢」。

帶領研究的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徐國榮稱,是次研究發現美國曱甴其中一種致敏原是「原肌球蛋白」,塵蟎和貝類也帶有該種蛋白,或可解釋上述男童個案。研究亦有助日後研發直接利用致敏原做過敏測試,取代現時用不同物種的提取物測試,如發現患者對某種致敏原有反應,可知對所有帶有該致敏原的物種過敏,毋須多次測試。徐國榮稱要知道致敏原,就要清楚其基因圖譜為何。生物醫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熊慶就通過美國曱甴致敏患者的血清,驗出7個新致敏原,同時建構新的基因組圖譜,令美國曱甴的致敏原拓展到20組。

分泌物接觸皮膚後或引起過敏

徐國榮稱曱甴爬過之處會留下分泌物,接觸皮膚後或引起過敏,他稱油尖旺、深水埗等食肆林立地區較多曱甴,晚上會爬至民居,提醒政府不能只關注鼠患,也要打擊曱甴滋生。他提醒市民應盡量保持家居陰暗地方乾燥,確保鋅盆無滴水,不要於床上進食。如住所附近有食肆、垃圾房等,可考慮定時在門窗噴小量殺蟲藥,減少曱甴爬入屋內。

梁廷勳亦提醒大家最重要保持環境衞生,特別是即將迎來潮濕的天氣,因曱甴視乎溫度而活躍,一到夏天便出動。團隊又發現另一種害蟲白蟻與曱甴有極相似的致敏原,所以潮濕時特別容易有曱甴。他又表示已得到政府資助,研製一部致敏原檢查機,透過把致敏原放進晶片內並觀察數據,然後得出致敏原的種類,希望將來各大醫院及診所都有此裝置。

編輯:CLO

閱讀更多:

政府將推網頁讓市民舉報衛生黑點擬賦權食環在特定情況可移除貨物

絕跡人間逾80年被認定滅絕罕有巨型食木蟑螂再現澳洲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