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運動103周年
百年前說的「民主」是甚麼?

五四青年運動103周年
 百年前說的「民主」是甚麼? 五四青年運動103周年 百年前說的「民主」是甚麼?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今日是五四運動103周年,中港均有官方及民間團體紀念、弘揚「五四精神」。這場源於一戰後巴黎和會的學生示威運動,開啟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令民主與科學成為「五四精神」的代名詞。不過,對於百多年前剛從封建「解禁」的中國社會,「民主」一詞到底代表了甚麼?

「小五四」與「大五四」相輔相成

對於學者來看,五四運動其實有「小五四」與「大五四」之分。「小五四」固然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抗議巴黎和會上有關山東問題的決議,敦促當時的北洋政府不可簽約,並要求懲處相關官員。而「大五四」則是1915年《新青年》創刊為起點,由胡適、陳獨秀、蔡元培等人掀起中國新思潮,亦即新文化運動。

學者指出,狹義的「小五四」社會行動與廣義的「大五四」思想改造,相輔相成,是五四之所以成為五四,缺一不可的環節。雖然「民主與科學」長期來被官方視為「五四精神」的代名詞,但是深入歷史細節和後世學者的研究,精神內涵其實是「個人主義」。

陳獨秀:堂堂正正以個人主義為前提

歷史上,中共主要創始人之一的陳獨秀於1915年創辦《新青年》,此時中國已經擺脫「封建束縛」,但人權、平等、民主的核心價值尚未「普及」。陳獨秀當時在《新青年》提出人權與科學並重,反對三綱,提倡理性精神,「堂堂正正以個人主義為前提」。

去到1919年,人權與科學的口號,逐漸變為民主與科學,也就是廣為人知的「賽先生」(Science)和「德先生」(Democracy),認為唯有提倡民主與科學,方能使老朽的中國脫胎換骨、重新振作。

不過,「民主」一詞在五四時期具有極大的含混性和歧義性,沒有明確界定民主的內涵,很快就把民主歪曲成「多數人的要求」,欠缺程序以保障少數人及制約權力。而對德先生(民主)理解的最明顯爭議,就是從解放論(liberation)的角度詮釋民主。個人解放與自由民主之間最大的分歧,是解放以抗爭為手段推翻舊體制,自由與人權卻不是終極價值。

胡適:只是思想的解放與個人的解放

在「大五四」時期,個人主義一度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思想流派,因為它鼓動「個人」優先於「集體」的新思維,與當時青年擺脫舊秩序控制的強烈慾望相互吻合,希望衝出壓抑自由的家庭場所,獲得自我的徹底解放。當年胡適就曾表示,「民國六、七年北京大學所提倡的新文化運動,無論形式如何五花八門,意義上只是思想的解放與個人的解放」。 茅盾更明言「人的發見,即發展個性,即個人主義,成為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的主要目標。」

此外,當時在國難方殷與民族危機的處境下,許多人將「民主」視為達成國家富強、維護民族獨立的工具,相信只有國富民強、集中一切權力在領導者手上,才能挽救國家免於危亡的噩運。許多知識分子雖然被稱為自由主義者,但他們關懷的核心價值,卻是民族主義和國族富強,而不是自由與人權。

不過,「個人主義」在五四以後持續流行的時間相當短暫,很快就變得銷聲匿跡,隨著民國政府腐敗、社會主義興起、二戰激發民族主義,以及新中國的成立等等,當時等同個人解放的「民主」,就被「人民民主專政」所取代,現時中國民主指的是「使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環節、各方面都體現人民意願、聽到人民聲音」。

編輯:Sun

閱讀更多:

《中國的民主》白皮書發布 國新辦: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

2021中國十大網絡用語 「覺醒年代」登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