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頭巾疑惑

  • 頭巾
  • 望遠鏡
  • 張翠容
  • 婦女
  • 伊朗
  • 伊斯蘭
1 年前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香港人喜歡旅遊,尋幽探秘。疫情前早掀起一片伊朗旅遊熱,這是個神祕的國度。不過,當我們進入伊朗,很快便會發覺該國其實沒有如我們想像的封閉保守。雖然女性遊客對硬性規定戴頭巾表示不耐煩,但伊朗婦女則自有其佩戴頭巾的方式,她們就是輕輕把頭巾掛在髮髻上,整個美麗的臉龐都讓人看得一清二楚。

社交媒體推動 星期三白頭巾

可是,政府對婦女頭巾硬性的規定近年卻引發的十分激烈的爭議。最近更因一宗受道德警察指控沒戴好頭巾,而遭拘禁死的二十二歲女士事件,令不少伊朗人感憤怒,遂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街頭示威,導致多人傷亡,至今未息,而且示威從國內廣及至國外。究竟伊朗發生甚麽事?

我們或許未有留意到,當伊朗執政者依然高舉信仰道德旗幟之際,作為革命火車頭的德克蘭居民,特別在七九年伊斯蘭革命後出生的年輕人,不但有較輕的宗教革命包袱,並早已透過蓬勃的資訊科技,默默受到世界社會運動潮流所感召,從婦女運動、學生運動、以至公民運動。

至於頭巾的爭議,其實早於一七年的夏天,德黑蘭突然掀出一場「星期三白頭巾」運動,發起人乃是流亡到紐約,為「美國之音」波斯語電台工作的伊朗裔女記者Masih Alinejad,她透過社交媒體推動伊朗婦女反抗頭巾強制政策,並發展出「白色星期三」運動,即每逢星期三抗爭者戴上白色頭巾,讓頭巾隨風飄揚,抗議一身黑色衣服的保守傳統,並要求解除禁令。

規範嚴格 伊朗人懂如何走位

開始時伊朗當局大為緊張,企圖鎮壓,後來比較開明的時任總統魯哈尼親自宣布不戴頭巾的婦女,不需如以往被拉上法庭。雖然保守派反擊,抗爭者仍面對打壓,但該運動愈見澎湃,吸引海外婦女也參與支援。

其實德克蘭人很懂得為自己建構一個個人世界,來抵禦外在的壓力。就好像披著頭巾的婦女,頭巾裡可以另有天地,特別是年輕女性,她們戴頭巾的方式有其現代感和藝術感,與其他伊斯蘭國家的婦女很不一樣。

伊朗雖是個神權國家,社會規範嚴格,但伊朗人懂得如何走位,他們愛把自己居所變成是個可享有自由的社交場地。因此,家,就是他們私密的自由小天地。少女們回家後立刻除下頭巾,換上性感的衣服,甚至抽起煙來;男主人則愛拿出珍藏的威士忌,與同好一嚐酒精的誘惑,這就是伊朗人非常有趣的一面。

強硬派去年重掌 社會時進時退

原本鲁哈尼欲營造社會寬鬆氣氛,但伊朗現任總統萊希去年一上台,即收緊伊斯蘭律法,他本身來自司法界,又是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和前任的魯哈尼很不一樣。事實上,上一屆的大選,魯哈尼獲取過半數選票,得以連任,但強硬派則對他酸溜溜,認為他向西方屈服,又不滿他對內的寬容政策,處處針對他。

就在鲁哈尼連任的頭一年除夕,伊朗發生反政府示威,有人便指這可能是強硬派以此來削弱魯哈尼政府。總之,眾說紛云,而反政府示威延續至一八年新一年剛開始不久便暫時平息,社會氣氛又收緊。

社會時進時退。就在二〇一八年新年來臨前,伊朗突然又爆發繼二〇〇九年後另一場街頭抗爭行動,再度受到全球的關注。與零九年不同之處,就是今次參與者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參與該場示威不僅有中產階級,而且更有不少勞動階層,反映伊朗經濟惡化。

伊朗高原「文明的衝突」總是劇烈

經濟制裁的威力卻藏於細節中。雖然人民生活表面一切如常,女士們還有閒錢去整容呢!不過,只要深入民生,便知道制裁所做成的影響,對實際生活的衝擊不一定比心理衝擊小。

不過,美國在撕毁核協議後,不斷加大制裁。美國《紐約客》雜誌資深記者Seymour Hersh早有報道,美國手上有兩個選擇,一是在伊朗尋找代理人,拉一派打一派,讓伊朗內部推翻現有政權;另一選擇便是戰爭了。

伊朗,她在世界的核心,還是邊緣?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她仍擺脫不了西方的視線。西方愈向伊朗施壓,伊朗神權政府愈退回傳統的保護傘內,一八年伊朗政府平息反政府示威後,竟取消學校英語課程,以防西方的「污染」,從中反映了這個伊斯蘭什葉派大國內心的不安。

今次由頭巾引爆的全國示威,伊朗政府一樣視之為西方的陰謀。在伊朗高原上,「文明的衝突」戲碼總是如此的劇烈。

張翠容 - 2022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