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倍晉三看民粹激化

  • 安倍晉三
  • 國際輿論
  • Lorey讀好書
  • 日本前首相
  • 書僮看世界
  • 陳家偉
1 年前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引起全球轟動,各國領導人紛紛哀悼。這位在日本憲政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內閣總理大臣,一生謙遜敬業、為國操勞值得敬佩。然其在對華問題上一直採取強硬立場,多次合理化侵華、拒絕承認戰爭責任、參拜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等,都被多數中國人視為「極右翼反華份子」。就歷史和民族情感而言,我對於這位前首相遇刺,難表同情與哀悼,但如民眾對其遭遇抱持幸災樂禍態度,小心引發以下的三個後果:
 
首先,這樣的表態助長了極端民族主義的發展。歷史上,在發生最嚴重衝突的時代,社會都瀰漫着強烈的意識形態和民族主義風氣。願意採用極端手段的激進主義者,把激進行為付諸行動的意欲,會受到背後「溫和派」的支持而提高。在更極端的情況,他們會認為這是社會大眾賦予自己的「使命」,即使明知激進行為最終將令自己走上絕路也無怨無悔。在社會心理學的範疇看來,這種群眾的動態被稱為「動員理論」(Mobilization),如果一般大眾對此並無覺知,必將間接助長更多類似事件的出現。
 
第二,這種表態容易掉進雙重標準,令社會整體的道德價值變得狹隘,加深撕裂:如果某人因為一個政治對立的外國領袖被殺而大聲叫好,甚至開香檳慶祝,那麼他便無法以「道德對錯」的角度,批評政治對立的人,表現出相同的涼薄行為 (例如,網上曾有言論:一些反中人士竟對內地發生天災或意外造成傷亡大聲叫好,而遭批評涼薄。如批評者這次做同樣的事,自己便也作出了涼薄之舉)。結果是,社會整體將只剩下零和思維,能消滅對立陣營的人,即使是狠下殺手也在所不惜。我們是否想要在這種社會風氣下生活?
 
第三,這樣的言論將給予敵對國家可趁之機,從而打擊中國的國際形象。今日主流傳媒幾乎都掌握在歐美國家之手,西方在意識形態上持續抹黑中國,是未來國際輿論的主旋律。國民的涼薄言論,就算只代表自己的個人立場,亦必被西方媒體放大利用,作為進一步黑化中國的工具。在國際話語權逐步回到東方之際,為了爭取更多國際支持,國民比過往更應謹言慎行。
 
值得留意的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安倍離世後,向日本首相府致電弔唁,認同安倍為推動中日關係改善作出有益貢獻作為定調。雖然不知道在領導人心中,如何看待不幸的安倍前首相,但即使政治立場不同,對政敵仍表達一種尊敬和認可,這才是大國應有之義。

陳家偉  - 2022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