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消極的下一代

  • 青年
  • 陳家偉
  • 躺平
  • 移民
  • 書僮看世界
  • Lorey讀好書
1 年前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當年筆者大學畢業時,拿着個名牌大學次級榮譽學位,準備大展拳腳建立不世之業。雖然最後鎩羽而歸敗走職場, (意思是打工表現平平無奇,沒有得到甚麼賞識,最後硬着頭皮創業自僱),但依稀記得那時候,總是對未來充滿期待,覺得前途無限。我同期的同學們,沒有幾個找不到一份合適自己興趣的工作,好好發揮。同學聚會中,大家都喜歡分享職場打拼的大小逸事。可是,十年人事幾番新,這種感覺在今天的職場已看不到,朋友公司近來面試了幾位年輕人,給人的感覺是,大多都對工作無甚熱情期待,一副要做不做的樣子,除了讓企業主感到火大,也為香港的前途感到擔心。

有機構在香港訪問了500多名年齡介乎15-39歲的青年,了解他們在各方面對香港前途的看法。結果顯示本港青年的悲觀情緒普遍上升,特別在疫情期間的各種禁令令百業蕭條,使港青更感難有出路。數據顯示每四個青年就有一個覺得自己「冇用」,認為自己無法左右政策以及經濟繼續向負面發展。近6成青年有移民打算。移民的可不是帶着幾百萬或一兩套房產的被動收入,他們大多只有一年半載的生活費,真的可以說是「走咗先算」。

出走的年輕人不乏高知識份子,他們都是社會的棟樑,對於城市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當每名青壯年人士供養老年人的數字愈少,這個城市的發展活力就愈大;反之亦然。簡單一點說,老人要過得好,年輕人持續為社會努力絕不可少。自從2019年的社會運動和黑暴事件後,年輕人普遍成為了社會衝突的輸家(當然,觸法法例者獲罪是無可厚非)。老一輩看不慣年青一代破壞社會,都以「廢青」稱呼對方。他們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手持幾套已供斷物業,覺得已可保生活安享晚年。然後冷眼旁觀,指摘青年人不思進取,以致兩代人間的嫌隙日增。當社會的既得利益者,對於協助和指導後輩獲得生活所需,失去了責任感,並採取一種劃清界線的態度,這個城市的未來便非常危險。

年輕人意興闌珊不願買房安居樂業,代表城市無法鎖定他們未來幾十年的勞動成果(樓按借貸需要用工作來償還),這樣老一輩手持的斷供物業,又該租賣給誰?更甚的是,部份年輕人對生活採取「躺平」態度、對政府施政以不合作和對抗回應,他們甘於成為「啃老」一族,與父母同住,或只會消極地等待綜援、公屋等的政府協助。政府巨額的教育經費無法回籠、福利開支又持續增加,縱香港政府財政狀況現在依然穩定,如此逆境又能支撐多久?

我們正面臨百年基業毀於一旦之虞。要扭轉危機,政策制定者應與年輕人盡快找到共識,政策制定前的諮詢工作亦應真誠聆聽他們的想法,而不是站在高高在上的姿態做個樣子。今日香港需要休戚與共的獅子山精神,贏回年輕人的信心,這個城市才有未來。

陳家偉  - 2022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