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者應怎樣回應偏見

  • 愛國者
  • 偏見
2 個 月前
字體大小
AAA
分享

兩個星期前,倫敦火星站上演了一場由某知名音樂家兼街頭表演者 - 綽號Dr K 的百萬網紅,與幾名疑為持有外國護照之華人所爆發的激烈口角,並在網路上迅間成為熱話:相當大比例的網民都攻擊華人陣營,說他們的言行令國家蒙羞;但亦有人揭露DR K是一名「反華份子」,故意製造事端等等。事件不斷發酵,很快就上升到言論自由、中西治理制度優劣甚至種族歧視等問題。筆者想要對此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由於網上已有大量關於事件始末的描述,筆者在此就不詳述。但我最在意的是,這名音樂家明顯對中國存在頗大的偏見與負面形象,例如暗示中國老百姓沒有自由、統治階層獨裁專制、中國人黨國不分、還刻意把中國人和日本人作比較,並表示日本人比較文明、只有中國人才會這樣大吵大鬧等等。我沒有要深究他對中國人的偏見和刻板印象是怎樣形成的,只想問問大家:作為中國人,到底應該怎樣回應這些偏見與既定成見?

國人的反應大概分為三種:第一是反擊:今天中國的國力強大多了,不需要像從前一樣總是看別人臉色做人,所以不少國人面對歧視與偏見時,會勇於擺出反擊的態勢,立刻就罵回去,甚至鬧上法庭,反正絕不容許老外傷國家尊嚴,就像事件中不斷說出「不要碰她」(Don’t touch her) 的那位年輕男子一樣。這種愛國精神和勇氣固然值得嘉許,它也可嚇怕部份的種族主義者,但衝突容易演變成雙方的隔閡加深,無助於中國與國際接軌。第二是乞憐: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請求人家高抬貴手,別再歧視自己、或者用盡方法討好老外,換得稍為平等的對待。這種做法或可換得一時安逸,卻助長了洋人的氣燄與自我優越感,長遠來說可能造成更多的歧視。第三是不卑不亢:勇於挑戰外國人的偏見,向他們解釋中西文化異同,並以理服人,要求雙方互相尊重。我認為這種做法才是「說好中國故事」應有之態度。

就以火車站事件為例,當鋼琴家向華人表示「自己身在自由的國家,而不是封閉的中國」時,我們應該和他解釋:中國人的自由並不是「我想怎樣就怎樣」的個人主義,而是服從於更高層次的集體與國家利益,所以中國老百姓會放下一些個人權力並交給領導,正如在儒家文化的家庭觀裡,後輩做決定時會尊重和服從前輩一樣。當鋼琴家問及中國國旗是否就是共產黨黨旗時,我們應向他解釋,中國國旗上的五顆粒星中,最大的一顆代表中國的執政黨 - 共產黨。因為我們國家是單一執政黨,而且在中國理政傳統中,領導人是「父母官」的角色,和西方領導人只是「代理人」的身份不同。所以,國旗上有有關於黨的資訊是正常的事。當我們能冷靜和詳盡的解釋時,就算對方不認同,也沒有理由歧視或標籤我們,因為這是文化差異。

採用哪一種方式,取決於大家認為「國際社會怎樣看待中國」到底是否重要?中國是否需要融入國際社會才能建立自己的話語權?怎樣的愛國行為/表述才真正能提升國家的形象?如果我們都懂得思考以上的問題,下次遇到外國人的標籤和偏見時,我們大概懂得怎樣回應了。

陳家偉  - 2024年2月7日